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月

在法国巴黎举办的

“从北京到巴黎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

中国艺术大展上

来自苏州的三件作品精彩亮相

其中一件便是

相城非遗传承人

陈冠丞的

《祥龙吐珠冲耳炉(遇龙丞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守艺有新人带你了解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传承人

陈冠丞的故事

陈冠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博物馆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巧生炉博物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首批紫金文化创意优青,江苏省乡土文化“三带”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炉,自古有之

西汉时期匠人以青铜制炉

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宗召集近千名

民间顶级铸炉工匠

首次运用珍贵的黄铜铸造铜炉

史称宣德炉

这也将青铜铸造技艺推向了历史高峰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宣德炉铸造技艺在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20世纪70年代

陈巧生苦心研究多年

恢复了宣德炉的制炉技法

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巧生炉”

也成为了业内有名的款式

在父亲的影响下

陈冠丞自幼便接触铜炉铸造

在父亲全心钻研铜炉的日子里

他们“以厂为家”

“当时条件艰苦,我们睡觉的地方

与父亲工作的地方只隔了一块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复原宣德炉铸造工艺

陈家开启了家庭总动员

父亲专注于买炉子、买材料、反复实验

母亲则从雕蜡模改行销售

往返于苏沪之间

每周背着几十斤重的铜炉

在上海城隍庙摆地摊

父母的执着也深深打动着陈冠丞

下定决心要传承好铜炉铸造技艺

并将“巧生炉”发扬光大

10岁时陈冠丞便开始了

铜炉技艺的学习

开模、塑形、翻模、

修蜡、挂料、装胶、浇铸、

打磨、錾刻、清堂、精磨……

面对1200度的高温液态铜

还有浇铸过程中需举起的五六十斤重量

陈冠丞与所有的青铜匠人一样

经历过无数次的烫伤

一个纹样简单的铜炉也需要

前后耗费半年的时间

而这其中,“回炉重造”

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因此,每一个铜炉都凝结着

无数的耐心与精湛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陈冠丞通过收集整理

各类零散的铜炉资料

并将父亲的巧生炉进行梳理

编写了人生第一部铜炉著作

《巧生炉文化赏析》

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

铜炉界缺少专著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正式出版之前

陈冠丞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

拿着一摞书稿来到了北京的观复博物馆

向知名文化学者、收藏家马未都请教

得到了马未都的肯定

并获得了“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这句高度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香也怕巷子深

虽然铜炉铸造工艺极其精巧

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但认识、了解它的人不多

“我觉得好的东西是需要

去宣传、去展示的。”他说

2013年,19岁的陈冠丞

与父亲一起创办了

一家铜炉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并成为了年轻的“90后”馆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十多年来

父子二人将从各地收集来的

铜炉精品与自己的作品

在博物馆内展出

为参观者提供免费游览和公益讲解

让更多人认识了

铜炉铸造这一精妙的非遗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陈冠丞创新的姑苏六景熏炉

在多年传承技艺的过程中

陈冠丞逐渐意识到

要在当下将铜炉艺术发扬光大

不能仅仅依靠“仿古”

还要以传统的工艺

制作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

和理念的作品

在潜心研究下

陈冠丞创新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

“冠丞恭造”款式

在他的观念里“万物皆可为炉”

铜炉是开放包容的

既可以将苏州园林融入造型中

又能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其中

让铜炉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面貌

欢迎关注今日相城视频号

(①进入视频②点击账号头像③加关注)

相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CCTV10《探索发现》、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撰稿:葛轩琪

编辑:杨心悦

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