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水浒传》的服化道具堪称古装影视剧的巅峰之作,其细致入微的服装、化妆和道具设计,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剧中第一集的长镜头高度还原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令人叹为观止,阳谷县王婆的茶坊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相比之下,那些备受赞誉的西方古装影视剧在服化道方面似乎逊色了不少。

央视版《水浒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对古装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部经典之作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更让人们对中华文化充满了敬仰和自豪。

新版的《水浒传》也有出彩的地方,可相较于老版还是差点意思,不过也能看得过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服化道具,《水浒传》中的美食也是令人垂涎欲滴的。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在江湖,是人都离不开吃饭,施耐庵在吃饭方面从不吝啬笔墨。

读小说时发现情节可能都不是最吸引自己的,最吸引自己的也有可能是食物,比如《红楼梦》,每一个宴会中出现的食物都会让人垂涎欲滴。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王熙凤所说的茄鲞引起了多少人的想象。

在《水浒传》中,经常有这样一句台词,“老板,切二斤牛肉……”在书中,牛肉绝对是食物的主角。

《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携母逃至延安府,夜宿史家村,史太公热情款待,以四蔬以及一盘牛肉相赠,王进遂成书中首位尝牛肉之人,鲁智深亦在桃花庄刘太公的家种品尝到一盘美味的牛肉。

牛肉在《水浒传》中不仅是食物,更象征着英雄豪杰的豪放不羁与反抗精神。

牛肉在宋朝是被严令不许私自宰杀的,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可以吃牛肉,还必须向朝廷报备,所以好汉们动不动就吃牛肉,则是冒着被抓的危险,不过既然已经是好汉了,谁还怕那些陈规墨矩呢?

《水浒传》中的牛肉可谓是一道引人注目的佳肴。

在第十五回中,吴用为了拉拢阮氏三雄入伙,特意在石碣村的水阁酒店安排了丰盛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刚宰的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大块切十斤”的盛况,四人围坐一桌,大快朵颐,尽享美食之乐。

而说到牛肉的最佳代言人,则非武松莫属,他在景阳冈酒店一顿便干掉了五斤熟牛肉,食量惊人,即便在柴进家住了一年多,他也常常因醉酒而打庄客,但更遭殃的还是那些牛儿们,因为武松实在是酷爱吃牛肉。

每每提及《水浒传》中的美食,牛肉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让人回味无穷。

但是提到武松的章节只有这一回,其他章节只说吃肉,至于吃什么肉,书中便没有过多交代。

林冲也吃过牛肉,在火烧草料场那一章节里,为了取暖,他打了酒,去买了牛肉,雪夜上梁山时也吃了熟牛肉。

在古代,牛是生产资料,所以不允许随意宰杀,可《水浒传》中这众多好汉们偏偏不按照规矩来,只要是美味怎么吃不得?

其实在古时的大部分朝代牛肉是可以实用的,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这样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大诗人不仅吃牛肉,还拿到诗歌里显摆。

在《唐律疏议》中有这样一个规定,“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大家不能全都按照法律来,毕竟人口众多,牛只是不许私自宰杀,通过官方渠道,牛肉才是正规来源,可哪个朝代没有走私的行为呢?

为何宋朝会禁止宰杀牛呢?原因是北宋屏障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了出去,养马地都丢失了,牛自然成了重要的畜力资源。

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耕牛是被保护的,政府倡导官员不吃牛肉,只吃羊肉与猪肉,可是羊肉又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猪肉又上不得台面。

即使是在对牛肉管理特别严格的宋真宗时代,江浙一代的富贵人家依然在吃牛肉,为此宋真宗也没有办法,只好下了一道命令,“买者,悉不问罪”,什么意思呢?简单点就是说吃不犯法。

这就有些意思了,没有买卖哪里来的杀害呢?

上面的命令下了,执行不执行就是下面的事情,在宋朝牛肉只是中等人家所消费的,真正的上等之家还是以食羊肉为主。

在《水浒传》38回中,酒保曾对李逵说酒店里不卖牛肉,只有羊肉时,李逵的暴脾气一点就燃,实际上有些档次高一些的酒楼确实是不卖牛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浒传》中,史进与少华山的头领朱武、杨春、陈达交好,他精心准备了肥羊作为礼物,其中三只精心烹煮,盛于大盒,遣两名庄客送去,中秋佳节,众人欢聚一堂,再宰大羊一只,举杯共饮,轮流劝酒,羊肉鲜美,令人陶醉。

鲁智深因打死郑屠而逃离至雁门县,偶遇金老汉父女,他们虽条件简陋,仍用鲜鱼嫩鸡热情款待。随后,鲁智深结识赵员外,员外热情洋溢,杀羊置酒以表敬意,大闹五台山后,他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照料菜园,与众泼皮打成一片,彼此以酒肉相待。某日,鲁智深回敬众人,杀羊斟酒,大块吃肉,尽显豪情。

林教头因故被刺配至沧州,途中经过柴进庄。初到庄客仅呈上简单食物,柴进见状不悦:“村夫岂知礼数!教头驾临,岂可怠慢?”遂命庄客宰羊,以丰盛宴席款待林教头,随后宋江来访,柴进亦不惜杀羊宰猪,热情款待。可见在《水浒传》中羊肉确实比牛肉的档次更高。

在重要场合,羊肉才是主角。

尽管有“黄州猪肉贱如土”之说,令权贵们嗤之以鼻,但在《水浒传》的江湖世界里,猪肉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出现频率仅次于牛肉。

镇关西,那位被鲁提辖三拳打死的豪强,正是以猪肉铺为生;而在蓟州,石秀也在杨雄的扶持下,经营起猪肉生意。

在第七十三回的精彩篇章中,李逵更是化身捉鬼专家,在四柳村大显身手,要求主家烹煮整猪,以满足其豪迈的口腹之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书中,美食与英雄豪杰的形象交织,鲁提辖在大相国寺菜园子制服泼皮后,他们次日“备酒牵猪”以示敬意,好汉聚会时,更是频频杀猪设宴,而武松在孟州临行前,施恩赠予的不仅有衣物和银两,更有两只精心烹制的熟鹅。

这些美食不仅展示了《水浒传》中人物的豪迈与情谊,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

武松因孟州官司被发配之际,施恩慷慨赠予棉衣、银两、鞋子,以及两只熟鹅,尽显人性温情。《水浒传》深谙此道,即便是英勇好汉,若无饱食,亦难施展全力,回想鲁提辖在瓦罐寺的挫败,皆因空腹而败走,倘若刘太公那只熟鹅留得些许,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

在《水浒传》的世界里,除了熟鹅,大鸡也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

吴用曾在石碣村酒店品尝鲜美的大鸡,而时迁在祝家庄的偷鸡之举更是掀起了一阵风波,书中的杨雄与电视剧中的形象不同,他与同伴欢笑着手撕鸡肉,享受其中。

此外当武松扮成行者,他在孔家庄行侠仗义之后,竟就地享用了一对熟鸡,这一幕也让人遐想连篇。

在《水浒传》的美食文化中,吃狗肉尤为引人注目。在第四回中,鲁智深五台山出家后,下山品尝了半条狗肉,砂锅慢炖,蒜泥调味,展示了施耐庵对狗肉的独到见解,正如古谚所云:“狗肉滚三滚,神仙难自禁。”在古代,狗肉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如樊哙便是屠狗出身。

在书中对鱼肉的描绘也是独具特色,阮小七款待吴用,以五七斤重的鱼为佳肴,宋江在琵琶亭故作高雅,只吃鲜鱼,却不料因此与张顺结缘,享受到了金色大鲤鱼的鲜美,然而贪食的宋江因过量食用而患急性胃肠炎,成为笑谈,相比之下,武松在孟州牢城营的一碗鱼羹,则显得朴实而美味。

除了鱼羹外,他还享用着“煎肉满盘,饭量似海”,上一餐则是“肉香四溢,面滑汁浓”,这哪是囚徒的生活,简直是美食家的盛宴。

孟州位于河南腹地,武松的餐食中既有饭也有面,反映了元末明初南北饮食交融的生动画面。

在那个时代,南饭北面的界限尚未分明,武松的餐桌便成为这一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在《水浒传》中山东面食文化虽盛,但亦不乏米饭的踪迹。

李逵在沂水县误入李鬼家,竟享用了三升米饭,同样在时迁、石秀、杨雄夜宿祝家庄时,也品尝了五升米煮的佳肴。

祝家庄毗邻梁山,同属山东,这不禁让人猜想,古时山东地区并非面食一统天下,米饭亦有其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书中面食的身影也颇为显眼,如武大郎在阳谷售卖的炊饼,便是其中之一,武松在孟州品尝的“大馒头”,实则为包子,古时称之的馒头,即是现今的炊饼。从书中,我们也可窥见古时山东地区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水浒传》中的面食丰富,其中枣糕尤为独特,在第五十四回,李逵为公孙胜考虑,特意在街上购得一包枣糕。

虽然书中多次提及“菜蔬”,却未详细描绘,似乎酒肉更受重视,然而,在第三十九回,戴宗在朱贵酒店品尝的“加料麻辣熝豆腐”却为素食增色不少。

此菜以辣椒调味,而辣椒直至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此前辣味多由茱萸等物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然而,作者施耐庵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他生活的元末明初时代,受限于历史资料的匮乏,施耐庵难以全面揭示宋代生活细节。因此,《水浒传》中的美食描绘,实则映射了元末明初的饮食风尚,在书中,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食物构成与饮食习惯,领略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魅力。

从靖康之变至元末,河北、河南、山东地区历经契丹、女真、蒙古的统治长达240年,汉族人民在饮食文化上深受影响。

昔日北宋的煎炒烹炸技法已鲜见,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煮熟的肉食方式,如鸡、鹅、牛、猪、羊等,这种变化在《水浒传》中也有所体现,书中描绘的美食多具北方特色,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饮食风尚。

有人或许会质疑古代社会肉类消费仅限于权贵阶层,而普通民众鲜有机会品尝,然而,这一观点其实深受近代以来粮食短缺的影响,源于人地资源的紧张。

回溯古代,由于东北尚未大规模开发,耕地主要集中在汉地十三省,亩产有限,大约在150至180斤之间,为保证基本温饱,人均需占有的土地至少要超过3亩,并辅以粗食和菜蔬。即便如此《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依然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餐桌盛宴,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饮食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清代中叶,人口激增突破三亿,农耕遍及平原与丘陵,梯田遍布,因柴薪之需,山林砍伐殆尽,生态失衡,禽畜难养,狩猎无望,野菜亦难觅,肉食因此成为珍馐。

《水浒传》中英雄豪杰虽豪饮大嚼,但现实却是肉食匮乏,古时食文化虽丰富,却难掩资源匮乏之殇。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口长期未超过1.2亿,人地矛盾相对缓和,即便有土地兼并,但总体影响有限。

以唐朝为例,中原仍有未开发之地,在和平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相对容易,无论是养殖还是狩猎。

古时东北,资源丰富,正如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所述,展现了人少地广的优势,古代食物获取,尽显天地之赐。

后金在东北,凭借渔猎文明,肉食丰富,士兵强健如牛,相较之下,明军则因粮食匮乏,身形瘦弱,体力悬殊。

古代并非所有时期百姓皆缺肉食,否则难解我国古人身高不低的谜团,盛唐陌刀军,身高一米八以上,健壮勇猛,仅靠碳水化合物是无法孕育出此等优质兵员的。

直至清代,营养状况才逐渐下滑,百姓身高明显降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食物短缺与营养不良。

在《水浒传》里,即便是乡间小店也供应酒肉,这映射出施耐庵所生活的时代,酒肉并非珍稀之物,而是寻常百姓可享的消费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需知施耐庵曾身居起义军高层,其视角或许异于常人,对于他而言,酒肉或许司空见惯,但对于广大平民,生活或许更为艰辛,尽管如此,《水浒传》中的食物描绘,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