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湖南省湘潭市人头攒动,其下辖的县级市韶山市,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这是一位已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身体也已经不是特别好,但依旧能从他身上看到军人精神矍铄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他是毛主席的家乡。那里有毛主席故居,对于许多跟随革命领袖毛主席的人来说,能够瞻仰毛主席故居,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这位来到韶山的老者也是如此。

毛主席的故居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座纪念馆,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凹字型建筑,也是我国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12点29分,这位老者终于走到了毛主席铜像前。他仰头望着那记忆中的容颜,不禁热泪盈眶。

面对毛主席的铜像,他大声说:“主席,奉孝同来看您啦!”

这位来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的老者究竟是谁?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殊的缘分

1927年,奉孝同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他的家庭十分贫困,父母都以务农为生。在那个年代,农民的头上压着地主和军阀,日子过得自然十分凄苦。

更何况1927年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正逢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我党进行疯狂的迫害和打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一年也是我党正式组织人民武装的年份。

或许这一年出生的奉孝同,冥冥之中注定了与我军有着奇妙的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一切对于刚刚出生的奉孝同来说,还为时太早。

这一年,战乱频发。当然,也不只是这一年。自满清末年开始,中国大地上的战火就从未休止。

正如张养浩在词中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天下兴亡动荡,最苦的还是百姓。对于小小年纪的奉孝同来说,人生就是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贫苦,以及那些凶残的士兵。

奉孝同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贫穷,贫穷是那个年代百姓最熟悉的东西,同时也是那个年代百姓最无可抵挡的催命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奉孝同还不到5岁的时候,这张催命符就几乎催走了他父亲的性命。穷困潦倒压垮了这个一家中的顶梁柱,他身患重病又无钱治疗,终日缠绵病榻,丧失劳动能力。

一家的重担就这样落到了奉孝同的母亲身上。

那个年代,是没有穷人家的孩子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童年的。母亲身上扛起一家人的生计,奉孝同自然也要承担农活。别看他小小年纪,却已经磨练出了一身应对艰难困苦的硬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起农活来,奉孝同从小就是一把好手,可以帮母亲捡柴火、割猪草,家里没有粮的时候还要挖野菜。他也会打稻谷,小小年纪就到田中务农,这为他日后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乡村中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都依靠本能生活。对于奉孝同来说,或者说,对于孩子时代的奉孝同来说,他的本能就是躲避那些士兵。

那时候的国民党,正在对我党进行惨无人道的打压和迫害,为了对我军进行军事打击,国民党的军队调集十分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军队士兵对民众没有起码的同情心,每当有军队路过村庄的时候,就会肆意的打砸抢烧。

或许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国民党的军队和路过的土匪也没有太多区别,甚至于,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还要比土匪精良的多。

由于国民党士兵贼配军办的军纪,这些士兵们无恶不作的身影,深深的烙印在了奉孝同的心上。在他年幼的时候,国民党军人对于他来说,是极为可怕的。

这样的印象直到他7岁那年才有所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