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12期内容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蓝宝石”,这里既是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维护国家西部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环青海湖地区(下称“环湖地区”)长期依靠填埋处理生活垃圾,随着垃圾处理量增多,部分填埋场库容告急。青海湖的垃圾该往哪里去?

“垃圾清运赶不上垃圾产生”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环湖地区早在2019年就开展全面禁塑,可降解包装袋已在农牧民及商户群体中普及,旨在实现“源头减量”。但环湖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游客仍将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带到当地,对此他们尚难以约束。

“垃圾收集清运速度赶不上垃圾产生速度,生活垃圾收运存在一定滞后。”多名基层干部反映,夏季迎来旅游客流高峰后,基层乡镇处置生活垃圾的应对能力有限。据了解,青海湖南岸的青海省共和县每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环湖公路沿线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保洁。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环湖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递增趋势已较为明显。

环湖地区的垃圾填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湖地区的垃圾填埋场

当前,垃圾填埋是环湖地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位于青海湖周边天然草场及山谷等生态敏感区。青海省共和县、刚察县、海晏县等住建部门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环湖地区生活垃圾处理总量达到3.9万吨,其中通过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近3.4万吨,以高温热解方式处理近5000吨。

填埋场“塞不下”,发电厂“吃不饱”

21年前,环湖地区首个垃圾填埋场建成投运。截至目前,环湖地区共建成16处垃圾填埋场。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部分垃圾填埋场尚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已满库,还有部分垃圾填埋场已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却仍在运行。环境领域专家表示,目前环湖地区垃圾填埋场处于区域饱和状态,部分垃圾填埋场距离青海湖较近,且紧邻天然草场,低温低氧环境进一步延长垃圾降解周期。

一些垃圾填埋场还面临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受访群众反映,冬春季节碰上大风沙天气,不时有塑料袋从垃圾填埋场被吹至草场,导致一些牛羊误食后死亡。另外,受访专家认为,处理工艺落后、渗漏液处理装置老化等也影响垃圾填埋场安全稳定运行。受访干部表示,未来新建垃圾填埋场用地审批难度大,如何处理渐趋增多的生活垃圾成为难题。

一些地区开始探索以垃圾转运、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垃圾交通运输成本不小。”海晏县相关负责人说。一处承接垃圾异地转运的发电厂生产负责人透露,项目投运以来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实际日处理量不足设计产能的60%,理论上还可以容纳消化更多生活垃圾。

如何能“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

目前,环湖地区已经逐步放弃现有的填埋方式,探索垃圾治理新路径。环青海湖区域、三江源地区均为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保护使命相同,自然条件存在相似性。三江源地区垃圾处理从源头减量、过程管控、科学处理三个环节着手,探索建立垃圾全域治理的机制体系,值得环湖地区借鉴。

如在位于三江源地区的玉树州曲麻莱县,这里建成完善垃圾处理站和垃圾兑换超市。农牧民将可回收的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点称重,登记留底,垃圾处置收入的30%以现金方式返还给牧民,剩余70%可用于在绿色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西宁等地则探索加强县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力量,农村地区推行“户集村收、县区转运、焚烧处理”。

受访人士建议,环湖地区应以创建国家公园为契机,以生活垃圾全处置和生态环境零胁迫为导向,持续完善环境优先、源头减量、跨区域协同处置机制。

半月谈记者:李占轶 张宏祥 / 编辑:孙文豪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