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不欲生,来去如风”,目前,我国大约有1500万居民受到痛风的折磨,然而仅有22%左右的痛风患者将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所谓痛风,其实就是因为尿酸盐沉积导致的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的病因是“高尿酸血症”,就好比水里的盐浓度太高了,慢慢被析出来就形成“尿酸结晶”,导致痛风。不要小看了这些尿酸盐结晶,不好好治疗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医对于痛风的认识,以及针灸对于不用痛风类型的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我们熟知的痛风,在中医上被归于“痹症”范围,痛风的原理可以归为痛痹,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大类。从前,中医对于痹症的方法多采用针灸治疗。毫无疑问,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针灸辨证、取穴、针刺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对于痛风的症状,一般是采用行针补泻的方式,即“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慢则泻之”,以此达到治疗关节缓解疼痛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医对于痛风的治疗,早先主要是采用针灸治疗缓解疼痛,而且这样的方法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对于痛风的中医治疗,也从针灸、推拿,发展到内服中药汤剂、外敷中药等。

在现代中医病机的认识上,中医医家认为,痛风多为风、寒、湿、热、痰及脾不足,遣方多为标本兼治、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活血、清热。中医对于痛风的治疗,也是辨证论治,治疗内容不仅仅包括口服中药汤剂或丸剂,还有针灸、中医外治等多种治疗方法。

二、针灸对于痛风的治疗

临床中医辨证论治以针灸为主,推拿为辅的治疗方法,简单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治疗。不同类型的痛风采用不同的治法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风寒湿痹型痛风:

这一类型主要是由于自身正气虚弱,难以抵御风寒湿任何一种或者两种以上邪气的侵袭,而外邪入侵容易留滞筋骨关节,阻滞气血的流通,导致经络痹阻,从而发生痛风。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治法:不同的部位,取不同的穴位,例如足踝:昆仑、太溪、阿是穴等;膝部:膝眼、阳陵泉、阿是穴等;此外根据类型配穴,若行痹配血海,膈俞;痛痹:肾腧,关元;阴陵泉,足三里。重点穴位施灸10~20分钟,留针30分钟。

2.痰瘀阻滞型痛风:

这一类型由于水湿长期停留于体内,然后经高温化为痰饮,停积于经络关节之间,阻碍气血正常循行,使血液瘀滞,最后形成痛风。治则: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治法:治疗痰饮阻络,首选丰隆,因为它是化痰要穴,再加合谷、足三里,又有通络的功效;治疗瘀血,可以取太冲、气海、血海、三阴交等穴以行气化瘀;在临床上,采取针刺拔罐治疗痛风的方法,在局部穴位进行点刺出血,然后留罐8~10分钟,能有效将体内痰饮瘀血吸出排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肝肾阴虚型痛风:

这一类型是因为肝肾阴液亏虚,经络、筋骨失去营养物质的支撑,出现一系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以及阴虚火旺型的相关表现。治则: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治法:以补肝肾为本,祛风湿为标,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取穴以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滋补肝肾之阴。同时在补的基础上,加上鹤顶、阴市、丰隆、伏兔等,采用温针灸,在生活上可以自己多按揉上面提到穴位,既可以治病,又可以保健。

4.湿热蕴结型痛风:

这一类型是因为湿热,导致关节所在的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感、关节疼痛、发热、心烦、口苦等一系列热的表现。治则: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治法:湿热在肝胆者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中脘、胆俞等穴;脾胃湿热者取脾俞、中脘、足三里、天枢等穴,宜用泻法;每日可用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以治疗湿热。

总之,对于痛风的治疗,我们需要长期控制尿酸、调理代谢,让血尿酸水平长期达标,关节及关节周围的尿酸盐结晶溶解,不再产生新的尿酸盐结晶,急性痛风发作的频率降低甚至不再发作。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可以做到控制痛风病情的,痛风患者应采用正规治疗、规范且长期用药,改变生活习惯、做好饮食控制,这样才能让病情逐步好转。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 何舟/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

出品人:杨中兴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