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初步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到月球样品1935.3克。”6月28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宣布此项数据。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归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电,高度肯定嫦娥六号任务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在科学上具有独特意义,将进一步增进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加快人类和平探索利用月球资源的脚步,是全人类的重要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8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左)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容器揭开“面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8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移交了嫦娥六号样品容器。未来,科研人员将按计划开展月球样品的存储和处理,启动科研工作。这标志着嫦娥六号任务由工程实施阶段正式转入科学研究新阶段。

月背“礼物”有何特别之处?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给我国乃至世界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解释说,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早期环境充满神秘。迄今为止,人类采集的10多份月球样品,包括嫦娥五号样品,都是在月球正面采集的,意味着我们只认识到半个月球。此次采集的月壤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差异,更全面地理解月球地质演化历史。

特别是此次嫦娥六号选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是月球上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很可能在此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样品,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推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表示,他们在监测嫦娥六号采样过程中也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似乎不太一样,正面月壤较细腻、松散;背面是另一个感觉。“因此,我们有更高的期待,希望科学家们有新的发现。”

月球样品进入“嫦娥时代”

目前,嫦娥六号任务已正式转入科学研究新阶段,可以想象,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未来将产出丰富的研究成果。

以嫦娥五号为例,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了1731克的月壤样品,三年半时间里,中外科学家使用中国探月数据,已发表1900余篇论文,涉及地球地质、地球化学、太空分化、撞击作用、月壤运用等非常广泛的科学领域。

其中我国有很多重大发现,例如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月球的第6种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研究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此外,还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包括羟基水、纳米铁在内非常丰富的太空风化产物等。这些发现都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月球与深空探测中,我国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科学成果的国际共享。

在嫦娥四号、五号、六号、天问一号等任务中,我国都与多国航天科技机构开展了载荷搭载、测控支持、轨道数据交换、月球样品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如在此次嫦娥六号任务中,就与欧洲航天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4个科学载荷的合作。

同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先后制定了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和月球样品及科学数据的国际合作实施细则,详细公布了月球样品研究的申请流程和开展月球样品国际合作的具体信息。

据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刘云峰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的首次国际申请和评审工作。同时,后续的嫦娥七号任务中,已经遴选了六台国际载荷。在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中,国家航天局已经与1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中方正在制定可研工作,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就未来项目的任务、项目设计、联合实施和科学数据共享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继续加大深空探测步伐

2024年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20周年。20年间,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早已变为现实并不断深入。

回想1978年,美国向我国赠送1克月球岩石样品,我国科学家对其中的0.5克进行了研究分析。其间不断有人感慨:“仅靠别人的二手资料,我国的科学水平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但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推进,这样的事情早已“日月换新篇”。

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也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推动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自豪地表示,20年来,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培育凝炼了探月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打造了我国深空探测核心能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卞志刚透露,下一步中国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方面继续加大深空探测的脚步。

月球探测方面,开展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嫦娥七号将针对月球南极部分的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并将与国际同行一起共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测成果。

在行星探测方面,2021年天问一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已经走向月球以远的领域。未来,天问二号已经准备在2025年前后发射,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目前,天问三号、天问四号都在加紧关键技术攻关,细化论证实施方案。

此外,我国还在开展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

嫦娥六号归来之日,6月25日,恰逢“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在最艰苦条件下,邓稼先带领着核物理团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让中国人“腰板儿硬了起来”。但他临终前,最后的嘱托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百年过去,这1935.3克的月球礼包,正是致敬他的最好礼物……

记者:王硕

文字编辑:吕婉莹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