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国家主席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生活上应该都是由公家出钱,根本用不着自己掏腰包。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即便是国家主席也要负担自己的生活开支,甚至于说他们住在中南海也是要掏房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根据公开的档案,毛主席当年的生活开支被公众清清楚楚地看到,人们赫然就在里面发现了房租这一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向来有记账的习惯,这得益于他小时候的家教,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毛主席家的条件并不好,所以一家人都十分注重勤俭节约。尤其是他的父亲毛顺生,更是俭朴到了有些抠门的地步。

毛顺生同时还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后来通过经商致富,成为了小有家资的中农。因而,毛顺生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想要把毛主席也培养成一个商人。

于是从九岁开始,毛主席就负责为家里记账,而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十七岁,这让毛主席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后来毛主席参加革命,他就十分重视组织的经济生活。从最早创办文化书社的时候,毛主席就十分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而他后来到农村搞调研,也是用算账的方式写出了一部《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可见,毛顺生虽然没有成功培养出一个商人,但他的教育为革命工作带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两手都抓的得力干部!

在正式领导革命后,毛主席依然对军队的经济生活十分关心,他还为此创立了伙食尾子制度来取代饷银制度。以往当兵都是拿军饷,但这会导致很多弊政,旧军队就是这样腐败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针对这个情况,提出将经费首先用来给士兵提供每日伙食,结余的钱就叫伙食尾子,而这笔钱会被平均分配给军官和士兵。

这个制度在当时带来很好的反馈,得到士兵的欢迎,毛主席写给红四方面军的一份报告中就这样说:“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结余一点做零用,这就是伙食尾子,每人每天大概可以得到六七十文钱,这个办法士兵很满意。”

直到井冈山时期,红军依旧延续了伙食尾子制度。根据干部们的回忆,随着越来越多的队伍进入井冈山地区,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在不断扩大,这就让经济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了。

为了维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供给机关便需要根据现金流和部队人数,算出每日的开支,再将其报告给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这些账目都要经过毛主席的手,他曾说:“不能光注意敌情,而不注意吃饭问题”,可见毛主席对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

伙食尾子一直延续到了长征以后,等到延安时期才最终被供给制取代。1939年,中央颁布了《各机关津贴标准》,明确规定了各个部队的供给标准。

根据级别的不同,边区根据地每人每天可以获得一斤半或者一斤四两的粮食,而每人每天还会有四分、五分、七分或一毛的菜金。像毛主席这种级别,每天的菜金标准就是一毛,一个月也就是三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块钱的标准,即便是在三四十年代也说不上很多,所以用这笔钱来维持毛主席日常生活开支,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压力。毕竟毛主席不光是自己吃饭,有时候还要招待干部、群众。

所以,大部分时候还不等不到月底,毛主席就已经没有钱买菜了,也就只能买点辣椒烧好之后蘸着盐当菜吃。

以毛主席的工作强度,长期饮食营养不平衡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工作人员就提议给毛主席提高菜金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老人家拒绝了,并说:“伙食标准是统一规定的,所有人都一样,我怎么能搞特殊呢?现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在闹饥荒,尤其是国统区,人民生活苦啊。我这每月三块钱的伙食费不少了,当年井冈山的时候,一天才五分钱呢。”

毛主席不同意提高标准,那工作人员就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每天记账成为必不可少的事情。

毛主席自己也会经常检查后勤部门的账本,一旦发现账目对不上,就会严厉批评他们,并责令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