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名中年女子从乡下来到了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虽说她的年龄只有四十多岁,但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双眼中布满了血丝。

她叫王秀兰,一年前她突然收到部队寄来的信:“您儿子贾云科在边境战斗中牺牲,已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王秀兰看到这封信后,一夜间满头白发,整天以泪洗面,在之后的一年里,她一直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伤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够来烈士陵园看望自己的儿子,王秀兰卖掉了秋收的粮食,东拼西凑之下总算攒够了来城里的路费。

当她看到儿子的墓碑后,彻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瘫坐在墓碑前失声痛哭:“我的孩子啊,娘来看你了。”见到眼前的一幕,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也都潸然泪下。这座墓碑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悲壮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家的祖籍在陕西,由于父亲贾兴录在昆明工作,所以贾云科从小便在云南长大。贾云科的母亲王秀兰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妇女,虽说没有正式工作,但把家庭整理得井井有条,闲暇之余还会在纺织社打零工。

贾家共养育四个孩子,贾云科排行老二,由于人口比较多,一家人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哥哥中学都没上完便前往了外地打工。

由于没能让大儿子接受完整的教育,贾兴录一直感到有愧于他,所以对于二儿子贾云科和两个女儿,贾兴录竭尽所能的让他们接受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云科的童年阶段,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两次战争让贾云科看清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有多么重要。

贾兴录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朝鲜战争时期曾是一名铁道兵,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取消了铁道兵这一兵种,原来的铁道部队归属铁道部管辖。贾兴录被组织安排到了昆明铁路局工作,虽说距离家乡比较遥远,但贾兴录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每次晚饭后,贾兴录都会兴致勃勃的给孩子们讲述打仗的故事,所以贾云科从小就熟知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壮烈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云科从小动手能力就非常强,偶尔家里的电器坏了,不用父亲出马,他自己都能解决。上学后,贾云科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贾云科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责任感,在学校里,贾云科不仅是老师的小助手,当同学需要帮助时,他总能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

所有人都觉得贾云科将来必定会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但是他的一个决定却震惊了所有人。

“爹,我想去当兵!”某一天的晚饭期间,贾云科突然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贾兴录瞬间愣住了,“我的娃,继续读书不好吗?当兵可是很辛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王秀兰从心底讲也是希望儿子继续读书:“孩子,当兵打仗可不是儿戏,搞不好是要死人的,尤其是近几年,边境好像不怎么太平,这时候当兵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面送嘛。”

“正是因为不太平,我才应该去当兵,我要像父亲一样,为咱们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看到儿子坚定的眼神,王秀兰对儿子有如此高的觉悟感到十分欣慰,“你能这么想,说明你不是个孬种,去吧,我和你爹支持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兴录沉思了一会,拍了拍肩膀:“爹之前不希望你去部队,是因为怕你吃不了训练的苦。现在你非要去,你小子给我听好了,去了就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兵,假如你要是当了逃兵,别说部队不原谅你,贾家的大门以后你也别进了。”

就这样,贾云科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当地的武装部办理入伍登记手续。但他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规定,参军入伍的年龄必须超过十八周岁,而当时的贾云科却只有十六岁,当工作人员问到他的年龄时,贾云科用洪亮的嗓音喊出:“十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了一下他,将申请表交给了他。此时的贾云科无比兴奋,只要过了年龄这一关,自己入伍的愿望便实现了一半。

1983年,贾云科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前往军营的军列。临走时,一家人都来站台为他送行,父亲看着儿子精神抖擞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初入军旅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来给你们拍个照吧,等照片洗出来,你再邮给家属。”迎接新兵的文化干事看到贾云科后,主动走上前与他们打招呼。

在文化干事的指挥下,贾云科和家人们依偎在一起,他胸前的那朵红花显得格外耀眼。“看镜头,微笑,好!”随着文化干事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这一温馨时刻被记录了下来,殊不知,这成为了一家人最后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