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一个孩子的降生,为河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增添了一丝新希望。

同时,他的到来也掺杂着一种凄苦,因为增添人口意味着家中的粮食要再分出来一份。

父母抱着欣喜的心情,为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连科。

成长中的阎连科对于那个时代最深的感受大概就是穷苦,当时的他还不是被人赞誉的作家,只是一个瘦弱的少年,需要分担家中繁重的农活。

有一次他和姐姐要走一百多里路去 运五百斤的煤块,天寒地冻,冷风彻骨,他的心中生出了强烈的逃离感。

他想要走出土地,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更多可能,而不是被囿于这方黄土地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离开农村去到城里。

其实在当时年代,想要留在城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高考上大学就只能去当兵。

阎连科第一次高考失利,没能考上大学,只好在家人的建议下前往了部队参军。

尽管年轻的时候,他一直认为是黄土地给自己带来了苦难和沉重的压力,但其实这片厚重沉默的土地同样孕育了他,为他的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

在部队里的阎连科因为字写的不错,文笔也细腻,很快就受到了上级的赏识,经常安排他完成一些文字工作。

也是在部队里,他首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并且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

作品的发表,让阎连科能够留在城市的实感加深了,好像一直写下去也不错。

然而就在他充满希望的时候,他却受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后,阎连科因为在外学习没能上战场去,因此失去了提干机会。

心灰意冷之际,阎连科回到了故乡,这片土地依旧沉默地等待着他的归来。

阎连科每天和父母一起劳作,梦想的生活越来越远,他好像再次被命运的红线拽了回来。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事情忽然迎来了转机。

一天,阎连科正和平时一样,在田地中帮父母一起耕作,忽然他的面前出现了几个穿着军装的人。

“你就是阎连科吗?”

得到确认之后,几个身着军装的人笑着将一份通知交到了他的手中。

阎连科疑惑地打开后,才明白原来自己再次获得了提干的机会,可以再次回到部队中去了。

这个珍贵的机会让他瞬间喜笑颜开,立即收拾行李,告别父母,前往了部队。

这次提干让阎连科的命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此之后他一边做着文职,一边继续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

阎连科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乡土的理解全部融入了作品中,很快就获得了 文坛的关注,并且开始获奖。

最终这个想要离开家乡的少年走向了更大的城市,实现了曾经的梦想,成为了文坛中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

资料来源:

两个世界里的阎连科 | 封面人物——南方人物周刊

我这一生无所成,只是够努力 | 专访阎连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