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55年夏天,一个普通的农民出现在了北京火车站,只见他衣着朴素、举止局促。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次日一早,他便被专车接到中南海,毛主席还特意抽出时间与他一聚,一同畅叙往事。

见气氛逐渐轻松,此人便鼓起勇气,说出了此行的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当时听到他的请求后,并未说什么,数日后,给出了“依法处理”的最终答复。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毛主席为何会给出这样的答复呢?

一封来信,掀起尘封往事

这个人就是谭世瑛。

1950年开年之际,新春的气息弥漫了北京的天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然而,国家建立伊始,大量工作亟待处理,毛主席并无欢度佳节的雅兴,而是在菊香书屋里埋头工作,聚精会神地处理着堆积如小山的文件。

突然一目十行的毛主席停了下来,将目光聚焦在一封毫不起眼的牛皮纸信封上,只见在来信者那一栏赫然写着“谭世瑛”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现已更名“东山学校”

谭世瑛是湖南湘乡人,毛主席在东山学堂求学时,曾与他同窗。

既然是故友,毛主席便饶有兴趣地打开了他的来信,并逐字逐句地读了起来。

看到谭世瑛在信中高度肯定了新中国的成就和共产党的领导,毛主席心情大好,信中附的一首诗,更是勾起了毛主席对往事的追忆。

于是,毛主席奋笔疾书,挥毫写下了一封回信。

随后几年内,毛主席和谭世瑛书信往来不断,毛主席也多次补贴他的生活,还真诚地表示:

“如体健兴高,亦可出门看看”。

言下之意,即是邀请他到北京一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一晃来到了1955年,谭世瑛果然来到了北京,当时毛主席工作繁忙,还是秘书向他禀报了这一消息。

闻言,毛主席当即作出指示,第一时间将谭世瑛接到中南海,与自己安排会面。

于是,谭世瑛刚下火车,便受到了妥善的接待,第二天一早就见到了毛主席。

可是,当得知谭世瑛此行所为何事后,毛主席却不禁思索起来。

原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谭世瑛的两个儿子都被处决,他对这一结果不满,向当地政府申诉,却未能如愿,还被判处监管一年的惩罚。

所以,谭世瑛这一趟,不仅是为了叙旧,还是“告状”来了。

对于这一情况,毛主席十分重视,立即派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事件原委后,毛主席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表示:

“政府和人民对他们依法处理,是应该的”。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有两点疑问。

第一,谭世瑛和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交情,为何会得到如此高规格的接待?

第二,谭世瑛两个儿子到底犯了什么事,才令毛主席说出“依法处理”呢?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将时间拨回到1910年。

初出韶山,偶遇贵人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他成长的岁月,正值清朝末年,封建传统仍未破除,进步思想逐渐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毛主席就展现出自己天赋异禀的一面,在私塾中一直名列前茅,文章之犀利、眼界之开阔,令同龄人望尘莫及。

彼时,毛主席已经读过《盛世危言》等时论新书,认为火器、轮船、电话等西洋器物是中外差距的根本,要想改变积贫积弱的处境,就得把这些都学过来。

只可惜,毛主席读书学习引发了家人的不满,父亲只想他学算盘,当一个记账先生,好继承自家的米铺生意。

为了冲破家庭的束缚,1910年,17岁的毛主席与堂兄结伴,由韶山徒步100余里,来到了湘乡县求学,打算进入教授西学的东山高等学堂。

然而,没多久,毛主席就发现,这所新式学堂的学子,似乎并没有他们自我标榜的那么开明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毛主席衣着简朴,他们纷纷驻足围观、指指点点,眼神中充满轻蔑,语气中尽带嘲讽。

不仅如此,校外门卫同样粗鲁,毛主席表明来意后,他甚至不耐烦地说道:

“你睁眼看看,我们东山学校哪有穿土布衣裳和草鞋的?”

就在这时,学堂一位名叫谭咏春的先生恰巧经过。

见毛主席正在据理力争,和门卫理论,他不禁被眼前这个小伙子的口才所折服。

随后他主动上前解围:

“按学校规定,只要过得了入学考试,就应该接收”。

就这样,在谭咏春的帮助下,毛主席顺利获得了参考资格。

考试当天,毛主席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言志》,且第一个交卷,令监考者无不错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毛主席的热血溢于言表:

“一个人的志,应当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一个人的志,应当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主考官读罢,立即给了满分。

按理说,毛主席入学已是板上钉钉,可是仍有一些顽固的教师,不愿招收17岁的外地学生。

谭咏春却认为毛主席是人才,希望学校可以收下他。

最终,校长李元甫也被打动,谭咏春的提议得以通过,毛主席顺利入学。

结识谭世瑛,深厚同窗情

在崭新的环境里,毛主席仍然出类拔萃,入学不久,他又写出了著名的《宋襄公论》,以史为据,借古讽今,对时局的见解非常独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这篇文章又获得了谭咏春的青睐,他将其在学生间传阅,很快《宋襄公论》和毛主席的名字传遍了东山高等学堂。

然而,同学们谈起他时并不惜才,反倒以貌取人。

然而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却对毛主席钦佩不已。

生于书香门第,谭世瑛与校中那些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经过简单的相处,他便对毛主席渊博的知识、前卫的思想非常敬佩。

两人时常一起读书写字、吟诗作对,闲暇时,还一同游历了湘乡的好山好水。

夏日的一天,毛泽东与谭世瑛攀登学堂后的东山,途中有一处石桥。

两人在桥边树荫下纳凉时,一只大青蛙突然跃出水面,窜到了一块石板上,正好被柳荫遮蔽得严严实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状,毛主席诗兴大发,张口便吟道: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虽是普普通通的青蛙,毛主席却写出了非凡的气势。

听完这首诗,谭世瑛沉吟良久,回过神来不禁感叹:

“润之兄真乃大才,日后必成大器,诗中王霸之气,非汉高祖黄巢之流所能望背”。

毛主席却谦称谭世瑛的评价是“谬赞”。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一起学习生活,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寒冬时节甚至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毛主席还经常受谭世瑛邀请,前往其家中做客,享用谭师母精心准备的饭菜。

求学长沙,告别恩师

可见,毛主席在东山高等学堂求学的日子里,没少受谭家人的照顾,也正因如此,他的体魄日益强健,也免于为很多琐事烦心,可以集中精力用于读书。

正是在此期间,毛主席阅读了大量历史典籍,其中最多的是清史。

看到大清的版图被列强瓜分殆尽,他义愤填膺;得知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不断侵吞中国国土,他心急如焚。

读罢“甲午海战”清朝的溃败,他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愤怒之余,毛主席也不免陷入沉思,试图为旧中国的未来探索出一条出路。

大量的阅读中,他发现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顿时眼界大开,对进步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社会还是一片死寂,对毛主席的忧虑,短视的同学们很难理解,只有谭咏春和谭世瑛父子表示支持。

谭咏春还经常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为毛主席搜集最新的时政刊物。

一次,毛主席奋笔疾书,在作文考试中写下了《救国图存论》一文,以“康梁体”为纲,大开大合地抒发了心中的理想,文章鞭辟入里、一气呵成。

可是,学堂里的一位老教师却不顾《救国图存论》文笔之精妙,坚称毛主席的论述说的是“洋鬼子的话”,不许学生效仿。

见状,谭咏春坐不住了,他当着师生的面直言:

“康梁的文章好不好?好,我看好得很”。

随后,他给出了东山学堂史无前例的105分,并在文末写下一段批注:

“视似君身有仙骨,环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令毛主席在学校声名鹊起,但谭咏春也意识到,毛主席才华横溢,该去更高的学府,于是谭咏春建议毛主席前往长沙读书。

但对于谭咏春的主张,毛主席却低头不语。

谭咏春已料到他担心费用问题,于是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学校已经安排他公费读书,不必为这些费心。

第二年春天,毛主席背上行囊,告别了师生挚友,坚定地踏上了去往长沙的旅途。

出发时,谭世瑛泪水盈眶、最为伤心,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天色渐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好友重逢,风波再起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但是,谭家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谭咏春,在战乱中,他英年早逝,没能见证革命胜利的到来。

而谭世瑛的生活同样不顺,由于参加过国民党,湖南解放后,他虽是贫农,但无法加入农会,日子过得相当困顿。

无奈之下,谭世瑛只好鼓起勇气,向毛主席致信求助,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一幕,毛主席收到来信喜出望外,当即给他写了回信。

不过,毛主席为人向来公私分明,对少年好友的遭遇,他深表同情,但却坚决不肯利用手中职权为他安排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回信中,毛主席也是语重心长地建议他“就近解决为上策”,事实上,已经是婉拒了他的请求。

令人感动的是,在寄信时,毛主席塞进了100元钱,这笔钱,全部来自他的稿费。

就这样,毛主席和谭世瑛陆陆续续地进行着书信往来,几年间,毛主席又多次用私人财物资助他。

1955年,谭世瑛罹患眼疾,加之两个孩子都被枪毙,身心俱疲,想起毛主席曾发出邀请,他便坐上了湘乡前往北京的火车,打算向毛主席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毛主席和谭世瑛谈天说地。

谈及谭咏春,毛主席感激地说道:

“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湘乡人的教育,你父亲是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

只是,当谭世瑛说起两个孩子,想要毛主席帮忙时,毛主席却摆了摆手,让他稍安毋躁。

随后,毛主席一边将谭世瑛送往医院治疗眼病,一边通知湖南当地政府,查清谭家两个儿子被枪毙事件的真相。

原来,谭世瑛的两个儿子都为国军卖过命,大儿子甚至一度官至营长,残害过大量进步人士,处决他们也是地方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至于谭世瑛,两个孩子死后,他愤愤不平,多次前往政府闹事,这才被管制了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相就这样水落石出了,毛主席自然不会徇私,之后在给谭世瑛信中也写道:

“你的两个儿子确实有罪……依法处理,是应该的”,并提醒他“要服从政府法令,听干部的话”。

谭世瑛的北京之行,虽然没能达成目的,但毛主席的谆谆教导,还是让他自惭形秽。

于是他也不再强求,回乡后,更是好好表现,很快便回归生产,重新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总结

在当年,毛主席和谭氏父子的故事,一度传为一段佳话,有人感叹道:

“友谊源远流长,原则寸步不让”。

的确,毛主席以大公无私、一身正气的处事态度,在不违反党纪国法的情况下,给予经济援助。

既维持自身一贯的光明磊落,又不乏人情味,伟大领袖的风采真的令人不得不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