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了珍宝岛武装冲突。正因如此,在1969年到1970年之间我国进行了建国以后最大规模的战备,3月15日毛主席表示“要准备打仗”,甚至做出指示:中央领导人不要集中于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运筹帷幄的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我国而言是外交压力极大的一个时期,不仅老对手美国虎视眈眈,连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也开始沉迷扩张。在美苏的夹缝之间,中国要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自然是首要前提。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逐渐恶化,而真正让两国关系破裂的,还要数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宝岛战役

虽然是苏联无礼在先,但事发后苏方还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准备对中国实施核威胁。

面对苏联的再一次挑衅,中国没有任何退缩。我国各大媒体,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纷纷刊登社论——《打倒新沙皇》,在文中,他们义正言辞地批评了苏方的侵略行径,并表示,中国的领土主权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如果苏联继续进行军事挑衅,就一定要收到严厉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倒新沙皇》

当时谁也没想到,曾经处于蜜月期的中苏两国会开始经历“冷战期”。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苏联是首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再加上新中国实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歌曲《莫斯科-北京》更是家喻户晓。

1950年,中苏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也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比如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国输送各种技术以及人才,为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迅速发展,“莫斯科-北京轴心”也由此因此形成。1952年毛主席甚至称赞这个轴心是“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战无不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不仅开始要求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还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工作的1400多名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双边协议和合同,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

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这才有了之后一系类事件的发生。

而在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也在北京召开,提出要把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放在工作的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此时美国刊登的一条消息更是激起了千层浪。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一则消息,标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毛主席也立即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并且指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不仅如此,针对苏联的各种打击可能,我军也都做好了相应的预备方案。

我国的其他军事工业基地也有所转移,北方的重要设施、物资悉数运输到中西部地区,比如东北的钢铁生产基地便转移至四川,如此一来,苏联想破坏我国工业基础的企图已经正式宣告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

但之后苏联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利用去越南吊唁胡志明的机会,和同去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想和中国进行会谈的要求。

毛主席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同意了。

但没想到这次短暂的会谈之后苏联又转变为之前的态度,并没有丝毫的变化。

而当时也即将临近国庆节,毛主席表示,一定要预防苏联会趁着节日突然袭击。

虽然自此期间苏联一直没有“动静”,但到了国庆节那天,我们还是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最终,祖国二十周岁的生日平安度过,但准备工作却没有因此而放松。

如果苏军来袭,大概率会从中蒙边界开始发难,而张家口就成了关键节点。所以毛主席立即派人搭乘战机赶往张家口一带,进行全方位的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口

在这里,不仅提出了具体的备战安排,还指出要加快研制、生产反坦克武器的进度,加强部队打坦克、飞机的战术训练,这些指示很快便得到落实。

谨防边境、严守关卡,的确是非常稳妥的防御准备,但是对毛主席而言,这远远不够,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他早已知道,决定战斗结果的除了武器装备、兵力众寡,最重要的就是指挥领导能力。

所以苏联很有可能从中央领导人下手,利用核弹直接打击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北京

如果让苏联得逞,我国很容易陷入到人才短缺的局面,因此他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战备指示,

“中央领导人都集中在北京不好,一颗原子弹下来会死很多人,应该分散些,一些老同志可以分散到外地”。

显然,毛主席这个方案很好地兼顾了国防部署和领导人安全,所以在10月1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顺利通过。

10月20日在京的老同志全部都被疏散到其他城市。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疏散的这些老同志才先后回到北京。

不仅如此,战备状态蔓延到了全国各地,乃至相对安全的中部省份。总体来看,全国共疏散了94万余人,集结了4100多架飞机、600余艘舰艇和大量的坦克、火炮以及装甲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甲车

看到我军斗志如此昂扬,苏联方面也打起了退堂鼓,迟迟没有实质行动,最终还是遵守约定,派遣代表团到北京开始谈判进程。

在谈判过程中,我方一再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是根本原则,中国不会做出一点让步,而苏联咄咄逼人的行为并不会吓倒中国人,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定保家卫国的决心。

面对苏方提出的一系列条件,我国代表团一一驳回,因为分歧过大,所以这场谈判进展缓慢,前后持续了超过九年。

虽然谈判没有起到根本作用,但在过程中苏联感受到了中国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出兵一事更加拿不准了,所以两国边境的冲突也有所缓和,战备状态逐渐解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宝岛战役苏军

苏联的让步,当然首先得归功于毛主席“战斗到底”的号召,毕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是持久打下去,苏联必然会陷入泥潭。

那么,除此之外,苏联临阵退缩还有其他深层次因素吗?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之后,开始逐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利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契机,中美两国的乒乓球队开始互访,“小球推动大球”,为接下来两国关系的“破冰”提供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

同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承认战后25年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希望与中国一起共同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

而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努力下,美国总统尼克松接受了访华提议,两国开始走出长期的外交泥潭。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前来中国访问,由此开始了“改变世界的一周”。

面对美苏争霸的局面,尼克松在苏联提出核威慑的时候明确表示,如果苏联敢动用核武器,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造成极大破坏,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如此一来,苏联行事便处处掣肘,失去了最大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争霸

其次,苏联内部出现发展不均衡、不健康的问题。因为执着于冷战,苏联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军事和重工业中,关乎人民生活水平的轻工业反而立足不稳。

到了60年代末期,苏联因为穷兵黩武,国内经济逐渐不堪重负,所以在内忧外患之下,最终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计划。

而中苏同毕竟曾经“情同手足”,又怎会“分开”太久?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谈话中强调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对华态度,也为我国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勃列日涅夫

随后双方开始了各方面的洽谈,从恢复交换留学生开始,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也在逐渐增多。

1989年5月16日上午,邓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5月18日,《中苏联合公报》发表。

无论如何,1969年的战备对我国而言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纵然苏联当时面临着种种问题,如果我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恐怕还是难逃被侵略的结局,所以说“备战备战,备而不战”,只有最完善的部署和最强硬的姿态,才能避免敌军来袭,而这,也正是毛主席所说的备战和战争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