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濮振宇 “价格战在未来三年肯定还是会持续,竞争还是会跟现在一样白热化,因为整个格局还没确定。整个新能源(化)的进程基本上(需要)三年时间完成,纯燃油车三年以后会减少到10%以内,更多是混动、插混或者是纯电车型。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大家肯定要去抢占自己的位置。”6月28日,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对经济观察网等媒体说。

作为一家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在售的五款车型中除微型车T03外,C10、C11、C01 以及6月28日刚上市的C16四款车型都处于15万元价格带,而该市场是目前价格战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之一。

朱江明表示,零跑汽车希望C系列产品能把15万元的价格带做深、做透,在这个价格带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每月3万辆以上的销量。今年1—5月,零跑的销量保持在造车新势力前三名,全行业排名大概在第七至第九之间徘徊。随着6座SUV零跑C16的上市,零跑预计自己的销量名次可能还会向前挪动。

为何要集中资源在一个价格带上?朱江明解释称,这能让零跑的战线没有那么长,用户群相对聚焦,产品在整体上才会更有优势,进而能够将销量规模提升上去。“不然又要做高的,又要做低的,用户不同,产品也不同,战线就会很长。”他说。

死磕10万至20万元价格带

按照零跑汽车的规划,其未来两年更多系列的产品都将处于10万至20万元的价格带。2025年,零跑汽车将推出B系列的3款车型,价格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2026年,零跑汽车可能以20万元为中心价格带推出3款产品。

谈及10万至20万元这一大众化的市场,朱江明表示,成熟国家的消费者更多倾向于理性消费,也就是出于刚需的目的。而零跑的品牌定位是希望给用户提供更高配置、更优品质、好而不贵的产品,不管毛利有多高或者空间有多大,零跑都会坚持把汽车作为大众的消费品,零跑要做“汽车界优衣库”。

近两年来,汽车消费者对智驾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但智驾层面的竞争更多集中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区间。因此,零跑汽车此前在智驾领域的存在感不强。

朱江明表示,零跑前一阶段在智驾方面更多采用跟随战略。从2023年开始,零跑在智驾领域投入了更多人力,目前已有400多人的智驾团队,整体技术能力已逐步向第一梯队靠拢。2025年零跑推出的B系列车型,高配版本可能会搭载激光雷达和高算力智驾芯片。

对于部分网友将定位于中大型6座SUV的零跑C16视为“平替理想(指理想汽车)”的一种选择,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表示:“平替理想没有什么不好,我们的产品在性能和产品力上肯定要无限地逼近优秀的产品,但是在价位的理念上是不一样的,能平替对于零跑来说肯定是好事情。”

作为一家聚焦大众化市场的新造车品牌,零跑目标用户的地域分布广泛。朱江明表示,零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现在还没有网点的城市以及在四五线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城市,实现渠道的快速下沉,网点总数计划从现在的大约500家增加到今年年底的800家。

成本向下与曝光度向上

在朱江明看来,价格是零跑的重要优势。他表示,零跑占成本60%的零部件是自研自制的,可以省出一部分的成本空间,把利润让给用户。另一方面,零跑同一个平台的产品,共享的零部件达到了88%,例如C16和C10的前后车灯、仪表板等是一样的。

作为零跑最新上市的一款车型,定位中大型SUV的零跑C16整体售价区间与定位中型SUV的零跑C11相差不大,甚至前者的顶配版价格更低。

“这个车外观设计这么漂亮,用了顶级的零部件,是不是要多赚点钱,卖到20万元以上?其实,零跑的产品都是以成本定价,利用我们的创新技术、60%多的零部件自制,把省出来的(成本)空间让利给用户。这样我们的产品就能做到价格非常亲民。”朱江明说。

零跑对于成本的控制,还体现在朱江明的投资理念上。近年来,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新能源汽车对算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朱江明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现在都争先恐后要建设大的超算中心,而真正能够利用算力的只有几家布局大模型的企业以及车企,因此未来的算力不会出现短缺。在这一背景下,零跑坚持轻资产运营,可能会租用算力而不会投资算力。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创始人相比,技术出身的朱江明在营销方面一直相对相对低调。但在6月22日,朱江明也效仿诸多同行完成了直播首秀,他在直播中体验了零跑C16。在直播结束后,朱江明坦言自己“不善于表达”,而之所以愿意直播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加强与用户的接触。

在零跑C16的上市发布会上,朱江明抛出了另一个噱头,他打算照着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的剧本,拍卖自己的豪华座驾。

“我有一辆奔驰S,已经十几年了,但是还很新,因为用得不是很多;还有一辆保时捷卡宴,是190万元买的顶配八缸车型,也是十几年了;还有一辆是阿尔法,大概六、七年。我想选一个合适的时间把这三辆车拍卖掉,然后一心一意把C16开到下一款零跑D系列的6座(产品)出来为止。”朱江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濮振宇经济观察报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enqingra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