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原作颜色,几乎下每一笔之前都要在试纸上调试多次……”

“步骤性很强,每一步都不能急,也不能缺。”

“报考的时候跟家人一直认为,修复专业性很强,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在日前展出的“广州美术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生作品展”上,中国画学院传统书画保存与修复专业的毕业生悉数呈现了四年的学习成果。“是修复更是修心。”传统书画保存与修复工作室主任何韵旺说,“这些作品凝聚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研究精神,四年的研究成果就凝聚在这件作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藏 宗族肖像》-修复轴装 修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藏 宗族肖像》-修复轴装 修复后

1

“有利于带动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重视。”

据介绍,传统书画保存与修复专业从2019年开始启动建设,2020年开始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走过四年的时光,今年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认为,中国画传统书画保存与修复专业对中国画学院的学科构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副院长陈朋也表示,“把它学科化以后,有利于带动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重视。”

副院长刘文东表示,“在这一届的毕业生中,我们看到了学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当代艺术的积极探索。他们共同的文化指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用,深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2

“修复专业首先要有热情,但又要沉得住心。”

毕业生陈金龙摹写的是南宋周季常、林庭珪的画作《应身观音图》。他介绍,通过摹写,得以剖析其绘画技法,赏析其作画的内容。摹写此作时晓喻作者当时作画的情景,对应着画中各样人物故事,这幅画的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既有线描里的高古游丝描、水纹描,还有比较写意的笔法,如表现飘逸的云彩。“最难的是整幅画的气息把控。”有些地方,反复地上色,前后不下20次。他说,“修复专业首先要有热情,但又要沉得住心,有耐心,因为步骤性很强,每一步都不能急,也不能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金龙 《应身观音图》 摹写 110cm*60cm

毕业生朱含月回忆起过往半年的工作状态,“每天准备着手画之前基本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因为一旦进入状态就得全神贯注,整个过程其实挺耗精力的。”她摹写的是敦煌绢画《树下说法图》。尽管她坦言创作过程都很累,但由于她太喜欢这张画,所以“表现的过程都很兴奋。可惜受材料所限,未能把原作的用色厚度还原。”

毕业生唐奕文摹写的是《克孜尔石窟三十八窟》,在他看来,在“摹写”与“绘画”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是这次毕业创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专业的归属感越来越强,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

“是修复更是修心。”何韵旺说,“这些作品凝聚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研究精神,四年的研究成果就凝聚在这件作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书画保存与修复专业所用到的部分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复过程

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作品

用艺术方式解读广州的城市魅力

同样是首届亮相的还有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25位青春学子,通过15组公共艺术作品广泛地关注公共议题、公众群体与公共空间,并将三者的组群关系带入毕设,试图让作品与社会、城市、文化、公众之间产生积极的公共效应,通过艺术的力量,连接场域、生活与心灵,展现出真挚的人文关怀与灵动的艺术创意。

在展厅中,毕业生邓惠丹的《历史纬线》较为亮眼。作品选取了五座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创作,通过木构建的形式重新诠释广州这五座传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赋予了它们新的形象。为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每座建筑都与岭南特有的满洲窗元素相结合;部分建筑模型展示了一种“消减效果”,通过建筑形状的部分消减,营造出一种透视与空间的深度感,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视觉探索。这种效果不仅展示了建筑的不同视角和维度,也象征着城市变迁中新旧更替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惠丹 《历史纬线》之石室

邓惠丹介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重新解读和表达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最终,我选择了五座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建筑来进行创作:石室圣心大教堂、大佛寺、镇海楼、中山纪念堂、骑楼。这些建筑不仅在外形和功能上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故事与文化记忆。”

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邓惠丹运用了变形与消减的造型手段。通过对建筑形状的部分消减、变形,营造出一种透视与空间的深度感,“这种效果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层次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视觉探索。消减效果象征着城市变迁中的新旧更替,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面貌。”

城市规划设计博士、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毛一山评价称,惠丹同学的毕业创作《历史纬线》,选择以木材构建重新诠释广州五座标志性建筑,同时巧妙地融合岭南建筑特有的满洲窗元素,运用变形、消减的艺术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广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这种“消减”手法让作品呈现出部分缺失的建筑形态,在“正形”与“负形”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深情与敬意,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个人理解和方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惠丹同学积极与我沟通交流,虚心听取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追求呈现在作品中。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执着,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