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在2024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介绍了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的新规,官宣降低大学生转专业门槛,“所有学生均可申请、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各学院的转出名额不设限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大高校为何降低转专业申请门槛?在转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高校为何纷纷降低转专业门槛?

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但没成功,30.4%的受访者只想过没尝试。高校“自由转专业”制度引起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广大高校学子苦于专业之困久矣。

事实上,高校转专业政策早已有之,并且越来越重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逐渐放宽转专业的申请条件。

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表示,本科生转专业放开是一个利好消息,体现了学生是第一主体,因为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也体现了学生的兴趣是培养的第一动力。同时转专业的过程,也能够让我们在专业优化等方面来提高整个办学质量。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最近两年在高考的志愿填报里边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因为就业压力导致大家对就读专业的未来就业预期特别在意,这是导致今年学校在转专业上政策调整的原因之一。去年五部委提出到2025年调整20%的高校专业,淘汰老旧专业,增设四新专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降低转专业申请门槛也可以促进学校重视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设置。

降低门槛 增加选择

提高转专业的灵活度

近日,同济大学公布2024本科招生政策亮点,其中提到: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都实施了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允许转专业等情况外,降低学生转专业申请资格条件。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山东大学就推出了“零门槛”转专业的政策。2019年4月,《山东大学在校本科生转专业学习管理规定(修订)》(以下简称“规定”)经第5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规定》明确,山大全日制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除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按照相关规定不能转入其他专业学习者,其他均可申请转专业。其中一年级转专业一般安排在每年5月进行,二年级安排在每年11月进行。修订后的《规定》放宽了转专业报名条件,取消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这种转专业模式被称为“零门槛”转专业。

转专业并非完全无条件

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而定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介绍,转出是零门槛,但这不意味着转入也是零门槛。我们每一个学院都有一套非常完备的面试考核体系,也有非常详细的基本要求,比如面试委员会的组成,考核的细则以及考核学生的观察点,对学生有非常科学客观的判断。

吉林大学不仅有严格规范的面试,需要考查学生的相关素质,有具体成绩的要求,还根据学科专业的师资以及硬件等条件的配备,确定可转入的人数等,以保障教学质量。

齐鲁工业大学副校长刘玉则表示,入口我们限制到专业原有人数的30%。

由此可见,多所大学探索“转专业自由”是针对申请而言的,但是转专业能否成功,还要看转专业考核的成绩等因素。

转专业须理智

要全面了解专业情况并做好职业规划

专家提醒,不要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因为“热门”的概念一直在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淡化“冷门”“热门”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校方也提醒学生,转专业还要面临学科重修、降级以及延期毕业等相关问题。

另外,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更为重要。2017年,为适应高考改革新形势,山东省教育厅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旨在加强学校指导高一新生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志愿。《意见》要求各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生涯规划导师,并在高中时期内保持稳定,逐步建立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要让这样的转专业政策落地的话,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对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涯指导,包括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了解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如果这些学生还不是特别了解自己感兴趣什么,或者说适合什么,他们可能是盲目追逐转所谓的热门专业,这样的话其实违背了转专业政策的初衷。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专业的了解,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这个转专业政策真正起到扩大学生选择权,又引导学生理性选择,提高学生对学校专业满意度的作用。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廖宁 据央视新闻、山东教育新闻网、中国网教育、澎湃新闻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