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鹊华异色图(国画) 50.5×169.6厘米 2021年 徐累

作为传统文化表征的中国水墨,在数十年的变革中踏上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旅程,从1978年至今的40多年间,由新文人画、实验水墨、新水墨画以及水墨艺术构成的历史演进,印证了这一媒介携带的精神文明因子,总能找到“绵延”的可能。

那么,中国水墨有着怎样的当代价值和逻辑?如何把水墨特有的文化属性在今天的现代文明中体现出来,并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近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开展的水墨文章(第八回)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之“溪山清远的当代逻辑”,由32位当代艺术家携114件作品参展,这些艺术家在当代水墨领域都颇具代表性,通过笔墨法度回望着厚重的水墨传统,同时也开启了新时代的水墨篇章。

拓宽边界与可能

延续文脉与创新

实际上,由武汉美术馆发起的“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此前已成功举办七届。该学术展览有别于跨越千年的水墨美术史梳理或独立的个案研究,而是构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水墨体系,用当代艺术家的当代作品呈现出当代水墨的全新精神面貌,展现出艺术家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面对文化这一人类命题有着怎样的思考,以及如何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艺术在国际交流中观照文化母体这一概念。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从水墨的“写意精神”到“笔法维度”与“文脉创化”,“水墨文章”系列展探讨了水墨的精神与表达、变革与边界等问题,“色界变象”以表入里讨论水墨的形色相和,“墨道无间”与“我法像心”关注于两个不同但具有传承关系的时代之下,艺术家对于水墨主题创作与造型表达的思考,“我来对景”则是对水墨艺术家主体属性的强调,通过对其文化及社会身份的强调最终展现的是水墨的主体意识。

“七个看似无关但实则相连的主题,在延续中形成了对水墨全面且具体的呈现与讨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水墨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也深刻地领悟到深厚的传统文化赋予水墨的无限养分。相较于往届,‘水墨文章(第八回)’是参展作品最多的一届,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作品展示打破观者对于水墨的原有定义,最大程度地扩展水墨的边界与可能,在更多元的体验中了解水墨、思考水墨,进而观照当下绵延的文脉创新。这不仅关乎文化使命和文化构建,而且符合美术馆的责任担当——延续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陈勇劲说。

本次展览以宋代画家夏圭的山水名作《溪山清远图》为题,在策展人、美术史学家吕澎看来,溪山清远是传统文人的理想桃源,即便是今天居住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现代艺术家也能够理解其中无尽的精神内涵,也是人们直至今日对中国画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通过展览,我们想表达的是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逻辑来自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重新认识以及在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对赓续传统的普遍呼吁。而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水墨是精神的,是那种数次面对水渍墨痕时都啧啧称叹的源自基因中的惯性,接续并兴旺自己文明的香火,既是过去40多年艺术家们顺其自然的选择,也是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课题——这就是溪山清远的当代逻辑。”吕澎说。

在传统中寻找范式

在文化中发现逻辑

展厅中的作品清晰地勾勒了40年来当代水墨发展的线索。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书法作品《桃花源记》以中国传统书法的形式重新书写26个英语字母,用这些充满东方美学风格的字母组合成不同的单词。如此一来,英文单词就拥有了汉字的外形,将它们连缀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乃至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一个符号一种色彩去思考,观众可以在这里通过水墨作品跟世界对话。

中国“新文人画”的代表艺术家朱新建的作品《十里栽花》画面鲜活、人物灵动,颇具趣味。艺术家笔下的疏密、虚实、主次、浓淡等造型关系往往出人意料,却反而因此得以完整通透——不斤斤计较于结构关系的造型,与不拘泥于传统法度的笔墨正好情投意合。

艺术家邱志杰的作品《地图的地图》在展览空间中别具一格。画面粗看如同一幅探险地图,山脉地形、海洋水文与文字标识丰富细致。但细看这些文字就发现,这些标注的文字包含了他对于宏大主题的认识与思考。

湖北水墨大家周韶华的《托起心中的太阳》等两幅作品,画面磅礴大气、气势舒展。作为较早进行水墨试验的老一辈艺术家,周韶华的创新方案主张摆脱宋元明清文化画柔弱纤细的文人画风气,又不同于直接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手法改革传统水墨。他通过对汉唐文化进行不懈地探索,汲取汉唐文化的深沉雄大力量。因此,他的水墨画用大写意、大手笔以及满幅创作的画法表达他崇尚的至刚至阳的大美,其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巨大的心灵震撼。

吸引观众纷纷驻足欣赏的艺术家徐累的作品《鹊华异色图》,则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与尼德兰画家博斯的《乐园》相融合,艺术史里的著名图像,经过“折叠”时间的全新演绎下,同时获得了新的和谐与奇特的戏剧性,实现了穿越时空的东西方艺术对话与共鸣。实际上,徐累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传统的知识、记忆,甚至符号形象引进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创作中,通过对艺术史的比较研究,不断激发图像修辞方面的灵感,创作出诗意与观念兼具的样本并呈现其影响。

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们从传统中国画的模式中突围,寻求观念的转换,给水墨领域注入了新活力。吕澎表示,从作品呈现的信息看,这些艺术家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题材、风格也大相径庭。他们一方面延续着时代的脚步,从更为细致的文化或者语言角度出发,创造全新的画面,既找得到来自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也看得出受图像造型影响而形成的视觉个性与语言张力,艺术家们在传统笔墨中寻找范式,追求具有时代气息的水墨趣味。

“水墨的现代表达无疑要面对复杂的当代背景。不管是新文人画的世纪回眸,还是实验水墨从媒介实验到文化定位的转向,抑或是新媒材水墨与新水墨着眼于中国文化更丰富的文化资源,都使我们发现一个暗含在当代逻辑中的基本常识:关于文明的陈述是在整体性的上下文中进行的。”吕澎说。

2024年6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水墨文章(第八回):探寻溪山清远的当代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