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四环外的朝阳区平房乡,有一片看起来像是被遗忘的区域,这片区域的周围有高档小区、超大型商场、高档酒店,如此繁华的地带中,只有这里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537户居民的住所历经70余年风雨,岌岌可危,随时面临坍塌风险。今年4月,平房乡政府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为这片区域带来了希望。然而,面对这一惠民工程,仍有居民表示拒绝签约腾退。

《向前一步》深入黄杉木店平房区,搭建沟通平台,邀请政府部门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居民迟迟不同意签约的背后,究竟有哪些质疑和分歧?此次沟通又能否打开居民们的困局,向前一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提前公布的截止日?

节目录制前,记者调查走访了拒绝签约的姚家宅基地。原来,姚家的宅基地有58平米,老人去世后,被六个子女继承。根据腾退政策,按宗地面积的户口认定为被安置人。然而,姚家五位子女及其儿女共13 个户口并未在户口认定截止日期 1 月 15 日之前迁入,因此未能获得安置。那么,1月15日这个时限到底是如何规定的?为什么截止日没有提前公布呢?他们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5平米变75平米?

场上另外一家拒绝签约的冯家也提出了他们的疑虑。冯家宅基地共有11间房,房主为冯家东,她持有总计125平米的宅基地面积。然而,在此次腾退中,她仅能得到75平米的安置面积,对此,她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另外,冯家东的姐姐冯美东表示,冯家在此平房区其实拥有两套宅基地,另外一套宅基地属于冯家母亲,母亲去世后,该套宅基地经过法院析产分给了九个子女。然而由于户口认定时限的问题,冯美东同样无法享受此次的安置补偿。那么,冯家的诉求背后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冯家姐妹的安置问题又将如何解决?他们又能获得多少安置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诉求与政策的最大公约数?

由于黄杉木店平房区房屋年代久远,房屋多采用砖木结构,损坏和危险房屋占比高,同时又处于低洼地带,这里成为重大安全隐患地带,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房倒屋塌的情况。每当雨季来临时,社区书记就会带着工作人员下户清掏排水。早日腾退、提升居住环境不仅是政府和居民多年来的共同心愿,也是乡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不管如何,腾退工作必将继续进行。如何达成居民诉求与政策红线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了乡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对于现场两户居民代表的诉求,乡政府将如何解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中村改造是今年开始,北京市构建房地产新模式下正在推进的“三大工程”之一,是聚焦中心城重点地区和生态的关键节点,也是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城中村”居民生活获得改善的重大机会。那么,当改造实施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级政府将如何展现出责任与担当?居民们又该如何在政策的巨大红利面前,依法依规争取自身利益,早日搬入新家迎来美好新生活?敬请关注本周日20:58北京卫视《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