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奋进的少年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随着高考成绩的放榜,相信莘莘学子们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憧憬着理想的大学生活。而湖北的王同学却以自身行动,给学校上了“最后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念之间,学校声誉扫地,家校关系僵化。得与失,利与弊,不是明眼人,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十年寒窗,一朝跃龙门,本应该是双向奔赴,师生同贺的皆大欢喜,却落得个横眉冷对,对簿公堂。不禁让人发问:学校奖励学生为什么要靠法院强制履行呢?

打出广告 吸引学生

湖北十堰市高中为了提升生源质量,吸引寒门贵子来这所学校就读,于2019年4月在该学校的公众号上对外发布招生简章,其中明确写着“高考考入 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校给予5-30万元的奖励”。

王同学便是十堰高中的一名学生,他怀揣着梦想,高中期间寒窗苦读,终于在高考中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如愿收到了一所985的录取通知书。

于是他满怀欣喜地向学校提出兑现当初招生时的承诺,给予其五万元的奖金,谁知道校方根本不把这个招生简章当回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难道这么大所学校,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小孩子过家家不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同学不死心,便一纸诉状将母校告上法庭。

对簿公堂 判决给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判决书下来了,十堰市茅箭区人民法院判决十堰市某高中给予王同学五万元的奖励。

学校输了官司,学生赢了奖金。

本案纷争,没有谁是赢家,本该是双向奔赴的皆大欢喜,却落得个横眉冷对,对簿公堂。此案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有网友说将母校毫不留情地告上法庭,竟然丝毫不存感恩之心,这样的人考上了985也是冷漠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也有赞成的观点认为,学校本应该给考上985、211的高考生给予奖励,是学校出尔反尔在先,王同学做的对,这正是学校教的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案释法】

那么本案中,法院为何判决学校给予王同学这五万元的奖励呢?因为学校为了招生,对学生以及家长开出的丰厚条件是有法律效力的。

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写明的“凡高考考入985、211、双一流高校的,给予5-30万元奖励”,条件明确,构成对不特定人发出的要约,考生入学即是作出承诺行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关于奖励条款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对生效附了条件,而现如今王同学考入985大学,条件已经成就,那么该民事法律行为就已经生效,校方应该作出给予王同学至少五万元的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法院判决学校作出五万元的奖励,也是十分尴尬,因为五万元是最低的奖励标准,这样的判决也反映了法院的纠结,为了缓和愿被告的怨气,法院才做出了这样的尴尬判决,其目的还是为了将双方的对立情绪降到最低。

但这件事已经是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从今以后,学校不会将王同学的优秀成绩引以为傲,王同学也不会感恩学校三年的辛勤栽培,甚至会出现学校与学生“老死不相往来”的对立结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书育人的学校,更应该以身作则。招生时信誓旦旦,条件成就时三缄其口,学校出尔反尔在先,王同学此举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何错之有?

反而应当予以鼓励,如果像有些网友所说的,其没有感恩之心,但是一码归一码,王同学的成就,虽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管理,若其成就百分之百归功于学校,那么这所学校的其他同学岂不是各个985、211、双一流?

可至今全国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做到,所以考入名校不仅是学校的努力,也是王同学自身以及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况且王同学是交了学费入学,理应享受学校应有的教育,这与考入名校的奖励是两码事。再退一步讲,如果遇到不合理的行为就畏畏缩缩、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才会被人耻笑。

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竞争的白热化,各地学校往往会出一些“阴招”、“怪招”,开出丰厚的条件来抢夺优秀生源越是条件优越的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泛滥。于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被再次拉大了。

这其实是一种恶性竞争。长此以往,教育只会更加两极分化,那么,教育公平如何体现?

而且更令人赶到不安的是,这样的情形不仅发生在高中,也发生在名牌大学里,只要某地区的“状元”“学霸”出现,必然会有多个高校招办电话甚至会有专人登门造访,给出各种优厚的条件吸引学生填报志愿。

这不仅给学生莫大的压力,也让一部分学子没有选择自己真正想去的学校或者专业,而是被丰厚的物质条件所吸引。得到了物质,失去了精神,买断了梦想,这样值不值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学校,其言而无信的行为,不仅为广大学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其更要反思,对生源的竞争不能光凭经济实力,更要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正所谓身教大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教书育人的学校来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学校被推上“不守承诺”的风口浪尖,学生也被校方视为仇敌对手,还有社会上的额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