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必然选定至少一个都城,这一核心城市对该政权的意义也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在都城选址问题上各国无不慎之又慎,在反复思量后才最终敲定位置。

而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都城,无非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等几个。那么问题来了,在新中国成立的当口,又该选择哪座城市当首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一问题,毛主席也是思忖良久,最后还是得益于一位高人的解读才让他下定决心,这个人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上海”。

这句话不无道理,毕竟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始终在北方,更准确点说是在华北平原和渭河平原。

不过,华北平原虽然更为广阔,但却有着极大地天然劣势,因为其过于一马平川,因此在面对外敌时往往力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渭河平原虽然较为狭窄,却有着“四塞之地”的美誉,更有利于抵御外敌。这一点,从战国七雄的结局就能看出,四战之地的韩国是最早灭亡的,而四塞之地的秦国是最晚灭亡的。

关中地区自西周开始就是政治中心,自秦汉延续,直至唐以后才逐渐丧失首都地位。

如果我们抛开民族观点来审视五代以后至元朝以前的历史,那这中间两百多年的中国一直是分裂的,初中历史课本也说得很清楚了,叫宋辽西夏金并立,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是没有绝对核心城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元朝统一,历史将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头衔送给了北京,并在此后几乎再未转移,这就是所谓的一千年中国看北京。

至于上海,其政治地位不甚突出,仅仅是在清末以来随列强入侵而经济地位日益凸显,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因而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抛开西安与北京,在历史上承担过都城使命的城市还有很多,河北邺城、河南洛阳和开封、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山西太原、湖南长沙、广东广州等等城市都做过全国或地方性政权的首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在这里,是不是中国古代选择都城位置是随心所欲的呢?倒也不是,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审视中国都城的变迁,那总体上就会呈现出一个趋势,即:东移。

自西周开始,在确立宗周镐京地位的同时,就已经开始营造成周洛阳,其体现出西周王朝向东施加政治影响力的战略布局,所以到东周时期洛阳就成为首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之所以此后首都会回到关中,首先是秦朝自关中兴起,其次刘邦夺取天下依靠的也是秦朝留下的基础,最后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后来虽有出身南阳的刘秀定都洛阳,但中国政治西强东弱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直至唐以后,经济格局的变动对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关中的地缘优势逐渐被其他地区的经济优势抹平,再加上丝绸之路的断绝、关中日益成为对敌前沿等原因,各朝更不可能回到关中,政治中心的东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样一来,就发生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经济中心是往南移动,政治中心却是往东,二者为什么不干脆重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这与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关,其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朝以来的战乱对北方摧残过甚,造成经济南北发展严重失衡。

此时,如果定都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于弥合已经离心离德的中华大地有大害,可能会把北方完全推向北元,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自金朝以来南北社会就出现了割裂,再加上元朝的四等人制,北人和南人虽然都是汉人,但前者的地位还要高一些,两者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大的。

洪武皇帝在建国后,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方式来平衡南北汉人的势力,而他后来更是萌生了迁都的打算,只是这一想法最终是由他的儿子朱棣实现的,而北京的政治地位也从此稳固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