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所写的《清平乐·六盘山》,彼时红军刚刚攻克西兰公路,挺进到了宁夏西吉县一带,而前方就将是红军长征的目的地——陕甘根据地,这也就意味着长征将迎来最后的收尾,因而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当时的喜悦与豪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尽管红军在当年的十月份成功抵达陕北保安吴起镇,大家却不能就此而安心,因为在他们的后面还跟着一条尾巴,需要花时间去“断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的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下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最终,我们的部队是耗费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在次年的10月19日成功抵达了吴起镇,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不过,尽管红军最后的落脚点是陕甘根据地,但最开始的时候红军其实并非是冲着陕北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初的时候,红军对未知的前路充满了分歧,有人主张西进,有人主张北上。而最终,中央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探索与实践后,才在1935年的9月18日辗转来到了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

不同于通常的甘肃小镇,哈达铺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当地有着十分繁荣的药材市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在进行售卖。

毛主席他们在走访一圈后就发现,这里的物价水平十分低,一头猪只要五块钱。

因此,毛主席最终选定了哈达铺作为部队的落脚点,并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采买,以补充部队急缺的各种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刚刚经历了残酷而漫长的长征的士兵来说,哈达铺无疑是一个天堂般的存在,他们在这里吃到了久违的鸡鸭鱼肉,这可让大家伙解馋了。

不仅如此,因为红军与当地的老百姓相处极好,给老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当部队贴出征兵告示后,有两千多青年踊跃参军,使得红军的兵源得到了补充,这算是一个意外之喜了。但要说真正的意外之喜,还得是两张报纸透露出来的信息。

毛主席在哈达铺的邮政代办所买到了两个月前的《大公报》和《西京日报》,而上面就赫然写着:“陕北军事局势变化,刘子丹徐海东有合伙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刘子丹其实就是刘志丹,因为刘志丹的字就是子丹。作为被誉为是“五千年的英雄”的传奇革命家,刘志丹的人生也是十分出彩,他出身农民家庭,学生时期步入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刘志丹还考入了黄埔军校,并以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的身份参加了北伐战争,直至大革命失败后才回到家乡陕北组织起义。

在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拉起了一支名为西北反帝同盟军的武装,后来其改名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而在1932年,刘志丹又组织成立了红26军,并以此为中国革命保留了最后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刘志丹在西北的顽强抵抗,才让毛主席意外得知,原来我们在陕北还有一个革命根据地在坚守着。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相比于漫无目的的打游击,如果能获得一个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革命根据地,那对部队的生存是最为有利的。并且,不同于中央苏区,陕甘根据地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

首先,虽然江西经济状况更好,但它毕竟身处国民党势力的包围之中,容易遭到国民党的围剿。

而陕北完全不同,这里是边疆地区,自宋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对敌前沿,也是明代九边体系的重要分段,可以让红军免去四面受敌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相比于江西,陕北背靠蒙古,更有利于红军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我军进可以图中原,退可以保中央。因此,如果进入陕甘根据地,那红军就将极大地改善生存条件。

想通了这些问题后,毛主席终于一扫长期以来的阴霾,他果断下令:去陕北!

于是乎,红军从哈达铺出发,转而向西北方向前进,并在当年的十月初拿下了西兰公路而进入宁夏。到了这里,离陕甘根据地就不远了,也难怪毛主席会在翻越六盘山的时候那么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