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黑格尔

约2300年前,屈原写出长诗《天问》,问天、问地、问自然、问鬼神,求索历史与宇宙的真理。

同一时期,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家、数学家们也在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以理性思考万物。

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所点燃的这种求索万物真理的精神,就是“天问精神”。它重要无比,一部世界文明史,都在为这句话做注脚。

西方社会的哲学传统、科学传统,以及马斯克等企业家的冒险传统,乃至塑造现代文明的法律、制度与人文思想,其内核基本上都源于“天问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的幸运在于,他们的“天问精神”源远流长。到了近先代,更有从开普勒、伽利略,到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科普大师将“天问精神”推向普罗大众。

然而,中国在这方面的遭遇却命运多舛。屈原之后,中国的“天问精神”基本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杞人忧天”的嘲笑——东西方的“大分流”其实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中国曾率先发出“天问”,但“天问精神”却过早夭折

虽然,屈原率先发出“天问”,然而,这种形而上的追问,很快就被对杞人“忧天”的嘲讽所中断,“天问”逐渐沦为形而下的东西。“天问”的中断,乃至夭折,至少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

◎中国从来不缺关注天空的人,但多被皇家用来“察时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的记录和研究,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有五次日食记载。这样的传统,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存在,并留下了许多天文书籍和大量真实可信的天文记录。

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关注天空的人”,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只可惜,这些人关注天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脚下的事情”。中国最强大的天文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玄学观念;天文学者与帝王关系密切,往往被供养在皇宫高墙之内;民间私自研究天文也被绝对禁止。

正如中国当代科学史家吴国盛老师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中国天文学的基本动机是星占,虽然运用了精巧的计算技术,但目标并不是寻求‘自然规律’,而是‘察时变’。”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天文研究本质上都是礼学,从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阶层,天文仅是文人墨客的浪漫

老子《道德经》中已有关于宇宙的思考,屈原也写过著名的《天问》,王羲之、李白、苏轼等天才也从文学角度描写过宇宙的浩瀚。

然而,所有这些却全都不成体系,要么是玄之又玄的断言,要么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想象,“天问精神”的萌芽从未有实质性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会底层,天文是风水、堪舆、星座、黄历

在民间社会,天文从未被真正禁绝,但也绝无更高明的发展,而是被用于风水、堪舆、星座、黄历,正如鲁迅所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在这样的文化里,婚丧嫁娶一切事务仿佛都与天文有关,一切却与真正的天文毫无关系。真正的天文学知识是很少有人关心的,即使偶尔有人想要探索,恐怕也只会被嘲笑为“杞人忧天”,而遭到周围人的误解和排斥。

可见,中西方世界的大分流,绝不是开始于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实,从“杞人忧天”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中国的天文科学已很发达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执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天问系列”探测器,某种程度上更象征着“天问精神”的复苏。

然而,无论天体物理等基础学科水平,还是应用层面的技术水平,仍然落后。这源自长期以来,我们既没有科普的传统,也缺乏天问精神的民间基石。80年代的“天文热”如今已成历史,而民间天文爱好者,显得非常小众。简单说,很大程度上,天文学仍被视为无用之学,“天问精神”更是从未普及。

▌“天问精神”在西方为何能绵延两千年?

反观西方世界,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曲折,却基本没有中断过;尤其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天文学更是逐渐从神学和数学中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改变人类世界观的显学。

从古希腊天文学,到当代天文科学和相关文化的发展,西方有四大非常明显的特质。

◎天文在西方一直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形而上追问

从传统上,古希腊天文学家研究天文多是个人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热爱,是典型的形而上。这与中国把天文赋予浓厚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不同。

◎天文在西方是科学,而不是玄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都是数学家,他们最早提出地球是球体的假说,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球面”的几何学。而几何学代表了希腊古典时代正宗科学精神,这与中国把天文与玄学混在一起完全不同。

◎西方天文事业的主体,一直是民间

西方过去几十年来的天文事业,虽然主要是由NASA和ESA这些官方机构引领的,但其实它们只是西方“天文学金字塔”的塔尖,真正的主体在民间、在大学。

比如,美国天文学会就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而且近几年来,火箭发射等航空任务也越来越多地交由SpaceX等民营企业来完成。这与中国存在巨大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方,将“天问”精神普及,是一种历史传统

一方面,官方支持,出版社也愿意出版科普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不仅会窝在工作室里搞观测、搞研究,还非常乐于把自己的所学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给普通民众。

比如,开普勒为了推广自己关于月球的假说,出版过一本故事体著作《梦》;伽利略也曾写过科普著作《星际信使》。

到了近现代这样科学家就更多: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弗拉马利翁都写过科幻小说;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霍金的《时间简史》本质上也是科普书;卡尔·萨根这样的天文学家,更因在科普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被尊为“科学先生”。

阅读他们的作品,普通读者不仅能轻松认识浩瀚无边的宇宙,有助于创意和想象力的涌现,更能形成浩瀚博大的世界观。萨根给自己的代表作起名《暗淡蓝点》,这既是地球在宇宙中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谦卑的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科学先生”萨根诞辰九十周年,唤醒蛰伏千年的“天问精神”

结合西方经验不难发现,“天问精神”的回归,始于科普经典的回归。阅读西方经典天文学科普著作,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天文学兴趣、提高天文学素养,就是唤醒“天问精神”最简单、最踏实的一种途径。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一本经过时间检验的科普神作——卡尔·萨根《暗淡蓝点》特别纪念版,弥补我们在天文知识普及方面的遗憾。

◎令霍金、阿西莫夫、马斯克折服的“科学先生”的代表作

霍金最为佩服的科普作家就是卡尔·萨根,曾专门邀请他为自己的《时间简史》写导言;科普大师阿西莫夫说,卡尔·萨根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马斯克更是直言很崇拜卡尔·萨根,“暗淡蓝点”概念非常重要。

卡尔·萨根被称为“科学先生”,他的书影响了一个时代,全球至少60个国家的5亿人都看过他的作品,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暗淡蓝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潜移默化中唤醒“天问精神”,重塑宇宙观

本书布局大气磅礴,章法井然有序。全书用22个章节引领读者,看到人类对宇宙的无知,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随探测器一起飞到太阳系的边缘,去触摸宇宙无穷无尽的幽暗,思索如何改造行星实现星际移民,踮着脚穿过银河系去找到我们要走的道路......帮我们于潜移默化中唤醒“天问精神”,重塑超越凡尘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