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玉微痕分析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微痕鉴定的理论基础

玉器微痕研究属于微痕考古范畴。以传统研究中裸眼较难关注到的细部和微观层面,借助自然科学技术,通过显微观测、数字化分析以及复制技术实践验证,来实现对遗迹现象、遗址埋藏过程、工具生产以及加工工艺特征和使用方式等进行研究。比如在玉器方面,微痕研究注重类比同时代、同一形态的线点面的某一段的制作工艺,来研究真伪以及玉器的使用方式。由于玉料的质地坚硬,人为使用痕迹较为罕见。因此目前玉器微痕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治玉工艺,其科学性和可信度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还是比较直观,可信度比较高。1957年,苏联考古学家西蒙诺夫发表了观察石制品微痕迹《史前技术》著作,以此开启了微痕迹研究的先河。在正式使用显微设备对微痕进行观察之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学者们也曾涉猎玉器加工工艺的研究,较早地掌握了玉器微痕研究的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率先将硅胶翻模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运用在研究古代制作工艺上。观察微痕所使用的仪器通常是普通光学显微镜,逐渐拓展到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带有景深功能的数码显微镜等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民间收藏在使用玉器微痕技术时,不考虑其他使用目的的情况下,最常见的是借助显微镜下的放大图像,来判断玉器的加工工艺,通过肉眼对比同时期遗址或同一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范围的玉器的微痕,进行分析对比。因此依然属于传统目鉴的范畴,是一门眼力与科学仪器下的微观痕迹相结合的鉴定。既然是眼学的范畴,微痕鉴定就有其局限性,存在因人而异的判别结果。因为其技术要求高:微痕鉴定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专业仪器,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显微观测能力和经验,才能准确识别和解读玉器表面的细微痕迹。2,主观性强:微痕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对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不同鉴定人员可能对于同一件玉器表面的痕迹有不同的解读和判断。3,样本数量不足:对于某些稀有的玉器种类或年代久远的玉器,现有的出土标准件的收藏数量和资料有限,并且并没有形成公开的信息共享,因此可能导致鉴定人员无法获取足够的样本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影响到鉴定的准确性。4,难以量化评估:微痕鉴定往往需要大量的标本,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对于准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背后的专业鉴定团队、专家,也是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障。一般来说借助标准的出土环境下的历史文物,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古玉,经过精心采集、整理和标注,确保微痕信息的正确性,是实现定量化的评估和量化标准的可靠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痕鉴定的方法与观察点

众所周知,不同工具、不同工作方法施作于不同材质的玉料,呈现出来的痕迹也各不相同。民间收藏使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玉器琢碾痕迹的研究,集中在工艺的点、线、面,以及弯线、折线、穿孔等观察区。一般放大到60倍,乃至120倍。观察的注重点是在阴线的边、壁、底。以及边与平面的关系、两壁的截面的陡缓角度、以及与底形成的是U 型还是V型以及一边坡型上的磨痕特征,存在的差异按照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归纳组合出各种微痕类型,这些形形色色的不同时代的微痕类型,就是各个时代工艺技术的表征。

工艺微痕特征的形成源于工具的质地与形状、工艺施作手法;玉材矿物晶体的结构和微痕特征,则在动物皮条裹砂的动作下,或者麻绳、竹子、木片等带动滚动的解玉沙碾玉下,导致玉材的磨痕出现紧密聚集的“块状晶团”。这些经过解玉沙的规则与不规则的撬搅,可能点状山丘状,凸起形成凸脊,也可能松脱如山谷状,凹陷形成不规则的凹洼。远古手工磨琢的痕迹与解玉沙碾过的表面痕迹,有着粗细、平缓、起伏不平等等结晶体的分布与堆叠状态。

比如图1所显是现在玉雕工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线条的边缘不规则,有许多崩口,壁与底不平无规律,凸脊与凹洼凌乱,靠边壁有一条长长的反光线带,这些都说明其加工工具不是现代固定型水凳的圆形砣具(金属砣具)带动解玉沙碾玉的痕迹。而是手持型雕刻机带动金刚砂砣头做出的痕迹特征。如果我们在观察其打磨面时,可以看到玉料表明晶团被高速抛光带起的流动感。便可以进一步地肯定了此件是手持型雕刻机制作出的作品。

图2所显现的是现代名家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线条的边缘清晰,偶见小崩口,壁与底的磨痕有规则,平坦微显砣状起伏,线条的宽深比例为3:2,表面呈磨沙状,不见凸脊偶见凹洼。这些特征说明是采用了现代水凳的圆形砣具,带动现代工业研磨材料制成的解玉沙碾玉的痕迹。因其沙目颗粒大小一致,所以壁底面出现一致的磨沙感。

图3是1955年安徽省休宰县潜阜汪出土的清代西方接引镶金白玉冥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启贤先生配的一段文字说明如下:“将观察点放大至120倍(图2.1~3)。从图2.2可以观察到三道上下接续的砣痕,这三道砣痕都有中间宽而弧深的特征。图2.3可以观察到沟边细缓,沟壁、沟底满布不规则晶团状凸脊与晶粒状凸点,沟壁沟底交会处散布三条断续条状凸脊,阴线断面U字形,宽深比3/2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砣碾的标准特征。”

图4所显现的是清代鹿披孝子玉雕品。其线条特征读者可以相互比较,便可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秦汉印“君”观察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启贤先生配的一段文字说明如下:“君”字直线放大120倍(图1.2.6),呈现沟边粗缓、沟壁平缓,沟底粗乎,满布长条状凸脊、晶团状凸脊,断面U字形,宽深比1:1现象。此乃铊具带动醮水解玉砂重复碾制之阴线,重刀间出条状凸脊。

图6为汉代辟邪兽足阴线,其线条特征读者可以上图相互比较。尤其要注意到沟壁沟底交会处散布的条状凸脊,以及砣与砣之间的上下接续的砣痕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为前掌大商代遗址M120出土龙玉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启贤先生配的一段文字说明如下:“捆绑于柄上的的阴线纹观察点放大120倍,呈现沟边粗缓,沟壁粗陡,沟壁沟底满布粗糙同向长条状凸脊与凹槽,截断面U字形现象。楔形石核“刮蹭”工艺痕迹早出现在新石器中晚期玉器上;但沟痕较浅",截断面一般呈浅U字形或浅V字型。商代阴线沟底的条状凸脊宽窄不一。没有西周中期以后出现的细磨加工现象,为商周之际工艺显微痕迹。”

图7为商代玉龙腹部夔纹放大部分,其线条特征读者可以相互比较,尤其请注意阳线的边缘与阴线壁缘的磨蹭痕迹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为良渚文化反山M14:259花玉鸟眼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启贤先生配的一段文字说明如下:“观察点放大至120倍,呈现沟边、沟壁粗缓,沟底满布晶粒状凸点,晶团状凸脊与凹洼,条状凸脊与凹槽旋痕,截断面U字形现象。此乃管状工具带动沾水解玉砂,双向往复旋钻玉材,工作时工具偏斜所形成的痕迹。也形成与麻绳等带动解玉沙碾玉类似的凸脊与凹洼。说类似是因为圆形砣具带动的解玉沙皆处于滚动状态,而麻绳等带动的解玉沙,忽而滚动忽而夹嵌于工具纤维缝隙之中,只能滑动,因而造成略有不同的效果。另外,砣具是规格不一的圆片状,沟底易造成规则的凹弧形痕。这是明显的不同。”

图8为良渚文化飞鸟眼纹,其线条特征读者可以与上文相互比较,尤其请注意双向往复旋钻玉材,工作时工具偏斜所形成的多轨的旋转凸脊痕迹,此特征伪品是未顾及到的。管钻夹砂等粗糙工具,因沙粒固结于工具上,以人工适度施力磨玉,不管玉材结晶体的固结是紧密或是松散,研磨后的平坦表面,只见结晶颗粒个别呈现脱落造成滚动,而撬搅出些许凸脊与凹洼的旋条状非排列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痕鉴定存在的风险:

1.主观性影响:鉴定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不同人对微痕的解读和理解可能不同,导致鉴定结果不一致。

2.经验局限性:鉴定者自身经验不足或对某些特殊情况认识不够,可能误判一些微痕的含义。尤其不能出现以一件古玉的特征作为标准,辨真伪。需要做足够多的类比研究,所得出的有规律性的标准样本,才具有鉴定依据参考。

3.仿造能力提升:随着造假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伪造的微痕可能会以假乱真,难以辨别。当前的技术手段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识别和分析某些极其细微或复杂的微痕,从而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微痕鉴定玉器的断代,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使用断代数据库,鉴定结果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玉器的保存状况、加工工艺的多样性,以及历史时期,各地的玉雕工艺发展不平衡等等。因此,在进行玉器断代时,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证据和方法,包括微痕鉴定、形制分析、纹饰研究、新老熟旧以及玉料使用时代特征和沁色是否正常等等,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