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是安徽最宝贵的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持不懈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品牌,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强大动力。本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专栏,向读者介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安徽故事”。

在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三牌楼社区,电瓶车充电难曾是很多居民的苦恼。

三牌楼社区地处合肥市老城区,老旧小区较多,由于场地有限,很多小区没有充电桩,居民只能把车停在路边的停车区。“之前停车区充电桩很少,附近就是商场和医院,人流量大,停放的电瓶车特别多,充电桩经常处于‘满勤’状态。”三牌楼社区居民胡爱贞告诉记者,增设更多充电桩,是居民的共同心愿。

前不久,胡爱贞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借助“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居民希望增设充电桩的诉求,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5月,逍遥津街道和三牌楼社区对辖区充电设施安装问题进行规划,在宿州路与庐江路交口的道边停车区域新增了70个充电桩,有效缓解了居民充电难问题。

何为“民声呼应”?这是去年安徽在民生领域推出的一项全新工作机制。“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的实施,是为了在政之所向与民之所望间更好对齐“颗粒度”,让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以省级工作平台为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创办了“民声呼应”载体,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网+督查”平台等7类平台的群众和企业诉求,在此基础上梳理汇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报省级领导阅批,搭建起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

省委示范带动下,省直部门和市县区也创办相应工作载体,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民声呼应”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转办、督办、评价、反馈等闭环机制,做到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领导阅批、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

“民声呼应”既关注群众的身边小事,也注重推动问题的“大解决”。实践中,我省各级“民声呼应”载体每期选取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督办,力求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的烦心事。“三甲医院门诊吊水要求办住院”“院外购药流程繁杂”......去年,针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就医问题,省医保局在全省医保系统开展参保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报销“不方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主动向难题开刀。

同时,发起“我向医保吐吐槽”开门纳谏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基础上,就解决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发布了包括慢特病“免申即享”在内的医保便民服务7项针对性措施,有效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满意度。

从源头处发力,下深水开题作答。更多抓前端、治源头的惠民举措在我省相继推开。

省工信厅部署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摸底排查和专项整治,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马鞍山市印发“民呼我应惠万家”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创建“无证明城市”、慢特病认定“网上办”、政务窗口延时服务等十项行动;阜阳市系统梳理各行业共性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喝干净水·润百姓心”“打通断头路·畅通民心路”“飞线充电”等八个专项整治,高质量回应群众关切......

在“民声呼应”机制引领下,我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有力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 本报记者 范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