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铁西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里曾生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车床,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是新中国工业的一张名片。

然而,铁西区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上世纪末,这里70%以上的国有企业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铁西区奋力突围,在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后,再度焕发青春、扛起了国家重担。今年以来,铁西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4亿元,增长15.5%,在去年同期呈现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了高位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什么让老工业基地得以振兴,再度擦亮“新中国工业”曾经的这张名片?来看记者调研。

从改制到改观念 “改”出新活力

走进铁西区一家装备制造企业,一个4个月前刚成立的新部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多名高技术人才,来自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他们重新组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成解决客户的所有难题,这个新部门就是企业的“解决方案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大开间里,6个业务科室间像这样的临时交流探讨随处可见。从过去各自闭门研发,到现在主动围绕客户需求分工协作,大家的工作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鼓集团解决方案中心主任 董鑫:没改制之前,大家感觉这都是企业的事,反正我们干完活拿工资就行了。现在大家考虑的除了干完活拿完工资,还希望企业更有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鑫说的改制,就是沈鼓集团2020年开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沈鼓集团引入国家先进制造业二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团班子成员全部辞去市管干部身份,成为职业经理人。集团骨干则需要竞聘持股上岗,董鑫通过竞聘后成为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

沈鼓集团解决方案中心主任 董鑫:我们相当于把几年的收入都投进去了,所以说我们也希望这个企业能整体经营地更好,转型带来班子层的压力,通过重奖头部和不奖励尾部,去激活组织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实现根本性变革。在沈鼓集团,同一岗位员工,根据能力与贡献差异,工资最低档与最高档差距约8倍。

在职业发展上,有技术、营销、管理等6大晋升通道,员工考核优秀并达到任职资格要求,不分年龄和资历都有发展成为资深或首席专家的机会。

去年沈鼓集团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沈鼓集团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他们生产的各类压缩机,被称为“工业心脏”。

2023年,沈鼓集团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前的2020年相比,利润总额增长4倍、资产负债率下降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0.4%。

奔跑向“新” 跳出舒适区直面新需求

改革不止释放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活力,也在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奔跑向“新”。走访的过程中,在沈鼓集团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一台即将组装下线的设备——空气储能压缩机。

它将作为核心部件,运往青海格尔木的空气储能项目。这个项目在今年底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世界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第一、储能规模最大的示范项目。

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孙超:它的原理简单来说是把常压的空气吸入,经过压缩把它变成高温高压的空气,再经过后续的处理变成液态空气储存在储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沈鼓集团生产的各类压缩机,机组最大直径一米八。进军储能新兴产业,用于电力领域的压缩机机组直径长达两米,这给产品设计带来很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研发团队主动跳出原有舒适区,去适应新产品、适应新用户的需求。从单环节研发到项目制集成,从只关注产品设计到强调应用场景匹配度、安全性,产品研发的理念和流程都发生了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 姜妍:传统领域的压缩机,我们都做完之后,必须得发掘新的市场、新的能源和新的赛道。现在我们给用户是一个打包的、成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跟用户是共赢的。

揭榜挂帅 推动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

同样位于铁西区的北方重工被誉为“新中国重机工业摇篮”,走访中,记者在它的生产车间看到一个个型号不同的盾构机。这台长度超过300米的盾构机组装完成后将运往甘肃,用于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引哈济党项目。

北方重工制造的300多台盾构机,为引调水、公路铁路、抽水蓄能等工程开拓线路,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由于技术门槛高,零部件“最后一公里”的国产化很难突破。如何突破这“最后一公里”?来看记者调研。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隧道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 许成发:前些年,我们不断用国产化替代进口,但是百分百国产化“最后一公里”,主要指承载我们刀盘驱动力的主轴承,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国产化零部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重工提出卡脖子技术需求后,由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揭榜挂帅,同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40多家单位,最终研发出了强度合格的主轴承,做出了我国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盾构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铁西区,像北方重工这样通过揭榜挂帅推动产业创新的项目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这个就是铁西区从2021年到今年滚动实施的29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发榜单位都是铁西区比较有名的传统制造企业,揭榜单位是来自全国的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我们发现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科技对于产业的支撑会更加具体,也更有针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组织创新的基础上,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也在同步推进,2023年以来,实施技改升级项目146个、总投资148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市铁西区区委书记 郭忠孝:强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支持企业“智改数转”,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