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100多年前,饱尝“真理味道”的著名革命家、教育家陈望道,经过反复斟酌后敲定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开篇第一句话。

陈望道翻译的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只保留下来十余本,坐落于广饶县的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就馆藏其中一本,是国家一级文物。为保护这部伟大的信仰之书,这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又令人肃然起敬的真实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饶县收藏的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一本共56页的小册子,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正中印有马克思半身像,首页有烧伤痕迹,右下角盖有一方“葆臣”印,该书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在农村地区传播使用过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这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百年前是怎么流传到广饶的呢?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筹划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当时在上海创刊,以宣传社会主义、激励工人运动闻名的五四进步刊物《星期评论》很快将翻译工作提上日程。此时刚留学归来,精通外语、具备深厚语言功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陈望道进入编辑们的视野。

1920年3月,陈望道携带英译本和日译本《共产党宣言》秘密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废寝忘食展开翻译,并在4月下旬完成全文翻译工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吃母亲包的粽子时,错把砚台里的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并说:“够甜,够甜了!”成就了一段“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印刷,初版1000册,同年9月再印1000册,首印马克思肖像的底色是水红色,再印底色改成了蓝色。到1926年5月,共印行了17版之多。后来国民党将《共产党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可见,中文首译首版全本《共产党宣言》能够存世非常不易。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积极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吸引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这成千上万的人中就有当时活跃在济南的革命者。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上海到济南,再经济南至广饶县。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由女共产党员刘雨辉从济南带至广饶刘集村,而这册书如何从上海被带到济南则有不同版本的说法。

有党史研究者考证,1921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带回山东,并将书籍、材料交由济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张葆臣保管。更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担任银行职员的张葆臣常来往于上海、济南之间,又在党内负责党团刊物、马列书籍的发行工作,一些进步书籍,由他带回济南,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入党、在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进步青年刘雨辉,经常与进步人士一起开会学习、开展活动,在书籍传来传去的学习中,《共产党宣言》到了刘雨辉手里。刘雨辉于1926年与刘子久、延伯真等同乡一道返乡省亲时,把《共产党宣言》连同其他一些马列书籍赠给了刘集村支书刘良才。而此前的1924年冬,刘子久回乡,发展了刘良才入党,并建立了刘集党支部。

在《共产党宣言》的感召下,刘良才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再转换成朴素语言,开办农民夜校讲习班,结合生活实际讲给广大村民听。在当时,《共产党宣言》还被改编成曲艺形式讲授、传播,真理如星星之火,照亮每个人的眼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翻身求解放。刘集村还因革命活动频繁,被周围村庄称为“小莫斯科”,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逐渐笼罩,刘集支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为了对付敌人的大搜捕,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决定,凡是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要一律销毁。刘良才深知这本书的宝贵,便把它秘密保留了下来。

1931年,刘良才被调到潍县任县委书记。临行前,他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了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一遇紧急情况,刘考文就赶紧把书藏进粮食囤底、灶头、房顶瓦下、鸟窝,使敌人的多次搜查落空。

1932年8月以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日趋恶化,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估计到自己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便把该书转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引人注意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英勇就义。刘世厚把这本书作为对老战友的怀念,对未来革命胜利的希望和寄托,精心地保存下来。为了躲避敌人搜捕,1933年,刘世厚毅然携带《宣言》离开故土,沿路乞讨为生,辗转胶东半岛,一去就是4年,直到抗战爆发,他才回到刘集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日寇曾三次到刘集村“扫荡”。最严重的一次是1941年1月,1000多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刘集村,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掩护群众逃离村庄的刘世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那本藏在家中没有来得及带出来的《共产党宣言》。最后,他硬是不顾个人安危,从小路偷偷返回村庄,躲过敌人的搜捕,从屋山墙的洞里抢出了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产党宣言》,使它又躲过了一次浩劫。

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宣言》又经刘世厚放在木匣子、木箱子等容器里秘密藏匿,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1975年,广饶县文物部门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将一本用棉线缝好的小册子捐了出来。这位老人就是刘世厚,这本小册子就是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经历半个多世纪腥风血雨的《共产党宣言》,依然完好,思想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后经查考,该书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9年,刘世厚老人与世长辞,但他和战友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依然散发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刘集村建起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来纪念和传播这段红色记忆。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吕剧《大河开凌》、故事片《大火种》、音乐舞台剧《真理的味道》、红色舞台剧《星火》、儿童文学作品《我们的宣言》、朗诵剧《信仰之光》等文艺作品都聚焦刘集村传承信仰力量守护《共产党宣言》的红色故事。

广饶县《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是全国首个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党史国史陈列馆。陈列馆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实践、影响、传承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等内容,在图文、实物、雕塑等常规展陈手段基础上,运用三维、AR等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发展、传承。目前,《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入选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研究基地,每年数十万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