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城记”如何谱“新”篇?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记者 陈淋 实习生 王熙蕾)高新技术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双城记”如何谱“新”篇?

6月24日至28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推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川渝两地科技企业孵化、创业投资服务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等情况。

代表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议,感触多、体会深、收获大。大家一致认为,川渝两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成都召开的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此次专题调研的情况,一起探讨交流,共同为推动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

实地调研:看优势找差距

从重庆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海辰储能科技公司,到四川遂潼涪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迈克生物公司,在会前的实地调研中,代表们直观感受到川渝两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与优势。“这次调研的企业,可谓是区域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在渝全国人大代表曹清尧点赞道。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分享亮点举措:抓横到边,纵到底的协同推进机制;抓“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抓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的引领力度;抓政策协同,多维度支持高企创新发展。截至上月底,重庆有高新技术企业7600多家、科技型企业6.3万家。

四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介绍,四川以做大高企规模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全面构建“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省有效高企数量、营业收入连续3年保持2位数增长,总量达1.7万家、营业收入达2.29万亿元,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看优势的同时,代表们对其中存在的发展差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怎样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怎样营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怎样协调地方之间不同的优惠政策以避免无序竞争,怎样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会现场

建言献策:助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刘会英提出建议,支持川渝地区加快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支持川渝地区创建更多国家高新区、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技术创新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形成一个产业环境与平台。”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唐安斌认为,川渝两地区完全可以在显示、汽车、电子信息包括未来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方面的创新和产业投资等方面协同,并共同出台差别化政策引导与支持。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许洪斌的一个建议同样聚焦到政策支持。他认为,可将企业技术购入费用纳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将集成电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拓展至未来产业企业,叠加执行高新技术企业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聚焦成渝地区生物制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蒋凌峰从全链条出发提出建议:在研发环节,优化成渝地区关键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在申报环节,建立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成渝分中心;在审批环节,加快成渝地区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在监管环节,帮助成渝地区相关机构取得疫苗的批签发资质;在流通环节,缩短成渝地区创新药上市使用时间。

协同发展:提升发展能级 唱好“双城记”

借此次联合专题调研的机会,川渝省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将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汇集互动合力,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人大力量。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将以这次专题调研为抓手,把建设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研究推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加大企业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并帮助分散创新相关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同时,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有关成渝地区“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部署落地落实,更好助推成渝地区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完成好、实现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和战略目标。

(图片来自四川省人大报刊社 摄影 孙信志)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