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即将迎来小暑节气了,小暑过后,天气将变得更加炎热和潮湿,同时,雷雨天气增多。尤其是北方地区,进入小暑后,降雨天气就增多了,要提前做好防备,防备“旱涝急转”,以免造成新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暑后15天是大暑节气,大暑过后就是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里的第1个节气,代表着秋季的起始。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7-9日之间,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时交节,今年是交接在8月7日这天。

立秋中的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并且,立秋之后,主要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昼夜温差变化明显,通常是白天很热,到了夜晚又比较凉爽。并且,立秋时节,降水、湿度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老人说,今年立秋不一般,是“七月立秋、母秋”,什么意思?立秋后还热不热?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根据古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计算方法,通常三伏天的开始,今年是在7月15日这天。
而“三伏”中“末伏”按规定一定要在立秋之后。也就是说,立秋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被称为是“秋老虎”。像民谚“立秋暑为消,秋老虎驾到”、“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今年立秋是七月立秋
今年的立秋交节在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是老人说的“七月立秋”。
老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意思是说,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农历六月里,往往预示着当年的收成可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出现减产的情况。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七月里,则预示当年的粮食会获得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是对常年来说,如果当年的天气比较极端,旱的旱涝的涝,是个灾年景的话,几月立秋都是白扯,都会出现减产的情况。
其实,古人总结的这句农谚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时间。如果立秋在农历六月,这通常意味着夏季的高温天气会提前结束,农作物可能因未能获得足够的生长时间而欠收。相反,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农作物将有更长的生长周期,这有利于它们充分成熟,从而可能获得丰收。
另外,立秋标志着季节从夏季向秋季的转变,这通常伴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如果立秋较早(在农历六月),气温下降得早,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晚立秋(在农历七月)则意味着农作物在生长期间可以享受到更长时间的温暖气候,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和产量。
所以,古人总结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
但是,今年的气候状况有点反常,南方多暴雨,北方多干旱,气温又低,是个灾年景,这句农谚也就不适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今年立秋是“母秋
在民间判断“立秋”是公是母,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立秋交节的当天对应的农历是“单日”还是“双日”,单日就是“公”,双日就是“母”。2024年立秋开始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很显然今年是“母秋”。
老话说“公秋爽,母秋凶。”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公秋”,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秋老虎”没那么猛,会相对凉爽一些。如果,当年是“母秋”,就意味着“秋老虎”相对凶猛一些,对比较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母秋”,看样子今年立秋后相比常年可能要炎热一些。
类似的农谚还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表达意思相近。
那么,今年立秋后还热不热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判断的:
1、立秋东风多雨,南风旱
这是流传于我国河南一带的农谚,意思是说,如果立秋这天刮起了东风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阴雨天气会比较多,这样一来,天气自然也会凉爽。相反,如果这天刮起了南风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会干旱少雨,天气炎热。
2、脱衣秋,热得久;着衣秋,热勿久
这句农谚流传于我国上海一带,意思是说,如果立秋当天比较热的话,那么接下来还要持续热一段时间。相反,立秋当天比较凉爽的话,那么就预示冷的天气也会早来,不会热太久。
3、立秋一场雨,夏衣紧收起
这句农谚流传于我国福建地区,意思是说,如果立秋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冷空气要来了,天气冷凉。相反,如果这天是晴天的话,就预示还要热上一段时间。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