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听到嗓音不好的歌手唱歌的时候,会生出一种疑惑:为什么嗓音不好的歌手能够出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很多人并不能欣赏嗓音不好的歌手唱的歌,因为人们带有认知偏见,尤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过来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容易产生这种认知偏见。他们认为唱歌的人嗓音必须好听,用婉转动听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声音沙哑的人却并不能成为歌手,也不能成为著名歌唱家。毕竟他们曾经听过很多嗓音很好的歌手唱的歌,也认为那样的歌曲比较好听。那样的歌曲对他们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算是先入为主了,占据了他们的欣赏层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当这种美学特征固化在他们的意识里之后,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这样的歌曲才是真正好听的歌曲。而用沙哑的声音唱出来的歌曲算是不入流的歌曲,甚至根本就不能风靡大江南北。可是,到了现在,人们的认知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很多声音沙哑的歌手唱出来的歌迅速流行,甚至成为很多年轻人模仿的对象。那么,谁说嗓音不好的歌手唱不出好听的歌曲呢?

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欣赏品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曲的美学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摇滚乐,唱摇滚乐的一些歌手声音沙哑,甚至很多调子都不是那么好听,但是被人们接受之后,就会逐渐让人们习惯。当人们习惯了摇滚乐主唱沙哑的声音之后,就会逐渐习惯,认为那是摇滚乐独特的风格特征,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喜欢听摇滚乐,喜欢听沙哑的嗓子唱出来的歌。很多摇滚乐逐渐变得世俗化,和流行音乐融为一体,于是很多流行音乐歌手唱歌的时候也有了沙哑的嗓音,被称为“烟嗓”。用“烟嗓”唱歌的人声音并没有跑调,而是具有很强大的磁性,能把很多人吸引到歌曲的内容中去,调子也比较好听,带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音乐还没有推向市场,很多的歌曲都是代表社会主旋律的一些歌曲,通俗音乐还没有大流行。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都会受到那个时代歌曲的影响,认为唱歌的声音一定要高亢嘹亮,而像说话一样唱歌的基本上不叫唱歌,或者是不入流的靡靡之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音乐推向了市场,很多音乐制作人通过创作音乐来赚钱。职业歌手要打造自己独特的腔调,还要唱出适合的歌曲才能获得流行的可能。而一旦歌曲大流行,无论是歌手还是制作人,都会赚得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很多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就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努力创造出多种风格的作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时代发展了,各种音乐的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各取所需。不仅有传统的民歌,而且有很多通俗音乐出现。天生嗓子条件比较好的,可以唱民歌,可以唱高亢嘹亮的通俗歌曲,而嗓音条件不是很好的人,也可以唱歌,可以成为著名的歌手,获得很多人的喜欢。音乐是一种艺术,人们看待这种艺术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不能强求一致,就好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观认识不同,产生的想法也不同,欣赏习惯不同,产生的感触也不同。欣赏音乐也是如此,“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喜欢高亢嘹亮的歌曲的,就有喜欢沙哑嗓子唱出来的歌曲的;有喜欢正经唱出来的,就有喜欢说唱的;有喜欢民歌的,就有喜欢摇滚乐的。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选择空间,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没必要非得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必要非得强求一致。

很多歌手唱歌只是在表现自己的魅力,却没有展现背后资本推动的力量。在资本的运作下,很多嗓音不好的歌手都走上了前台,开始唱自己写的歌,或者唱别人写的歌,只要情感投入,没有跑调,就能获得一些人的认同,至于能不能流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音乐界的投资非常丰富,非常广泛,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会搞多种投资,不仅要投资老歌手,而且要投资新歌手;不仅要投资有实力的歌手,而且要投资没实力的歌手;不仅要投资流量明星,而且要投资有潜力的新人;不仅要投资稳健发展的作品,而且要投资创新型的作品。在如此的投资下,很多嗓音不好的歌手走向了前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当然会获得很多人的认同。资本会大做广告,会发展很多粉丝,甚至会经营粉丝经济,以此提高歌手的知名度,也提高了歌手圈钱的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是一个包容的时代,提倡文化的多元,提倡人们的个性解放。当很多人认为嗓音不好的歌手出名是正当的,他们唱的歌也很好听,就证明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影响,似乎已经被资本改变了。而过去权力系统主推的那种主流歌手似乎已经黯淡无光了,或许这就是市场开放与发展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