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去办理房屋出租手续。新租客是三个东北大学的师兄弟,一个去年毕业的加两个今年新毕业的孩子。

虽说也都二十五六岁了,但是感觉生活经验严重不足,这也是现在很多孩子常见的问题吧。

因为一直听说这两年大学生不好就业,我就问他们怎么那么幸运,一下子就被体制内的研究所给招来了。

对了,我家那边附近有好几个航空航天类的研究院,虽然眼高于顶的高端家长们看不上,但是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毕业进去工作是个不错的开端。

更何况他们是从东北过来的呢?现在大家都在努力逃离东北呀。

结果那个来办理手续的孩子和我说,他们专业找工作不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业率,他觉得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太夸张了。

我又问他,那你知道你们学校别的专业的就业率怎样吗?他说不关心,所以不知道。

他们进去工作的是一个微电子研究所,招他们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就在做相关的项目。按照还有师兄存在的情况,这应该是研究所的对口院校,只要缺人就会考虑从那里招人的那种。

我不懂啥是微电子,回来问了一下孩子爸,他说是做芯片的。我瞬间就明白了,他们当然不愁工作呀。

搁以前这专业属于理工类艰苦专业,现在看是朝阳产业,正是用人的时候。东北大学又是理科见长的双一流高校,这专业算是里子面子都有了。

研究所虽然收入不高(话说刚毕业就拿超高收入的又有多大比例呢),但是胜在有北京户口,工作生活稳定,是个不错的起步,如果家里再能给支援个一两百万首付,那就完美了。

北京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结束了。

尽管现在在张雪峰等大网红们的带动下,大家越发注重志愿填报了,但是每年的填报过程中,让家长们纠结的问题一个都不少。

比如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比如考了尴尬的670分上下或者600分左右,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等等。

知道填报志愿重要和明白怎么填报志愿之间,还隔着一个太平洋。

作为娃还有四年就要高考,现在又是在做家长工作的我,最近一年以来也在关注相关信息,感觉内容庞杂,不好着手。

信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孩子,试探着问过几次,他并没有对方向的思考,也没有特别偏好的方向。

当然,他还是孩子,也不能要求他像很多天才儿童一样,早早地就有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感。

所以,就更加茫然无头绪了。

都说规划,那也要有个基础才行呀,啥都没有,怎么规划?

只能边走边看,目前只能是首先尽量去选理科,如果他高一能支撑住,其次观察一下他喜欢的地理到高中是否还喜欢得下去。

目前从我这里看,我觉得高考填报志愿有两个底线不能打破:

一个是当选学校和选专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以保证专业优先。

现在看,好专业就是好饭碗。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自己极其显著的偏好,最后能不能好好在本专业发挥力量,看的是个性是毅力。

不喜欢但也不讨厌就可以选择。没有足够的热爱,不影响赚取工资养家糊口,影响的是工作上能够做出的成绩和事业上可能达到的高度。

只是,现实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有工作,并无事业,工作只是过得去,并不会做出多大的成绩。

不是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可以肆意人生,我们更希望他们安稳踏实。

其实就是外人关心他们飞的高不高,咱们做父母的只希望能保证底线,关心他们过的稳不稳。

按理说,专业还是学校的这个道理,已经填报志愿的家长们肯定比我们懂,但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为了去好学校而选择明显的“烂”专业呢?

贪心吧。不想浪费分数,毕竟分数是鸡娃十几年花了几十上百万培训费考出来的,这种努力必须被看见。

虚荣心吧,毕竟进了知名的好学校听起来好听,当下会很开心,而工作是四年乃至七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

只能说,升学考试这一路,家长的贪心和虚荣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能不能好好克制,确实影响孩子的前途命运。

比如小升初经常讨论的实验班普通版班牛校普校的选择问题,初升高经常出现的好学校的普通班还是下一层级的实验班的选择问题,都是对家长心态的考验。

最近一个在网上被讨论的很多的案例是一个小学市三好英语FCE以及校内成绩很好还有其他奖项一大堆的孩子,初升高压线进了人大附,最终高考出路很一般。

这是很乖很听话的那类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父母托举的很好,小学初中一路顺畅,高考那块不太灵光了。

有人讨论说,如果她不上人大附,去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在那里做个中上游的孩子,最后高考结果未必比现在差。

只是,绝大多数父母缺少放弃的勇气,都宁愿让孩子踮着脚尖去够更好的,只是,脚尖踮久了,足跟腱坏了,孩子躺平摆烂了。

养孩子的智慧,不是年龄增大了就有了,也不是孩子管的多就有了,它需要思考和沉淀,也需要克服贪欲和虚荣。

第二个不能打破的底线是,当孩子的选择和家长的愿望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听孩子的。

可以给孩子建议和分析利弊,甚至为了说服他可以带他参观相应的工作环境,或者去见一些专业上的牛人,但最终不要强迫他服从父母的选择。

这个道理也不难懂,就是孩子的人生是他在过,不是我们。哪怕过的不好,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现实里太多父母还是克制不住控制欲,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有的甚至偷着去改孩子的志愿填报。

有个例子是一个男生考分非常高,清北水平,但是当时听从父母安排,为了不浪费分数去学了计算机专业。

父母的出发点没错,计算机专业是好专业,奈何这孩子不喜欢计算机专业,大学学的相当痛苦,几年下来毫无意气风发的样子了。

可以想见,以后工作也都是专业为基础和起点的,他还得不知熬过多久,才会产生断臂割舍的勇气。

本来起点应该很高的,专业的选择可能让他在工作和事业起步之时就遭受了巨大波折,早早泯然众人。

实际上,如果孩子特别有主见,有明确的想学的专业和目标,这个孩子将来很大概率不会出现父母担心的不能好好生活的情况。

而自己没有想法,或者想法不强烈的孩子,他就不会和父母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严重冲突。

最怕的是什么都不懂,却又很执拗的情况,这是家庭教育要背的锅。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里面最常听说的例子就是,学习不怎么给力,有能力的父母给安排个稳定的工作,干不了几天非要自己出去闯,结果混的灰头土脸,想回头父母已经退休,帮不上了。

这种怎么说呢,以前生活太好了,上帝是公平的,总要给个机会让他体验一下人生的不容易,父母想拦也拦不住呀。

张雪峰给的大方向是文科重院校,理科重专业,有道理。但是再往具体了说,还需要家长根据孩子想法、家庭情况等等帮助孩子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一想这个就头大,还是觉得80后父母不容易,当年我们报志愿,父母老师根本都不知道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名称啥是啥。

我看有人说孩子学了十二年,填报志愿就几天,我们当时估计也就俩小时,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确定了,真坑呀!

今早看到别人写的一个有用的原则,就是如果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想选啥专业,那就给自己留下后续选择的空间,比如去发达地区,选择一个宽泛的专业,方便后续进学校后或者考研时重新选择。

再怎么着,大学四年过去了,也不能还完全没有方向吧。

我个人觉得社会实践非常重要,比如初高中有时间多去企业里面看看之类的,但是走马观花的看没有意义,亲身体验时间上又不够,加上现在卷成绩都把时间耗尽了,这一点可操作性似乎不强。

现在就连本科生们都在忙着卷绩点,不出去实习了呢。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难处呀。

但是有思考有方向的孩子和自己只会埋头读书的孩子完全不一样。

最近流传的播音腔“状元”视频,号称考了743分的那个童鞋,其实是去年的高分考生,他把自己的方向和假期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一点,已经让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起跑线,真是让人羡慕呀。

以上。

这有雨不下的天儿真叫闷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