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交响乐半壁江山,跃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动人音符的80位上海音乐家的音容笑貌,被留存于一人一幅肖像、一个二维码、一段代表旋律、一个人物故事的“时代旋律”美术工程之中。昨天,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新民晚报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在徐家汇书院举办2024年“品质生活”系列第五场读书会《YUE读时代旋律》,这也是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第34场活动。油画家、联合国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委员贺寿昌以自己的画作组成的“时代旋律——上海音乐家故事汇暨上海音乐人物肖像画展”为契机,讲述了音乐、艺术家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一串串音符,成为城市文化发展跃动的韵脚,勾勒出上海文化的“千里江山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寿昌讲述音乐、艺术家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摄影 芦泓材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贺寿昌就与上海音乐名家结下深厚的友谊,他画的80幅肖像由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组成。相当一部分音乐家,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帮助联系下,一一登门拜访、交流。“我们都熟悉脍炙人口的旋律,但是不知道他们创作者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名字却不认识他们的脸;认识他们的脸却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我想用画作把这些音乐代表人物的形象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品行、奉献精神和艺术素养。”

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这部献礼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音乐作品其实是一项集体创作。讲台的一侧,何占豪、陈钢、俞丽拿、曹鹏四位音乐家的肖像就像在默默地诉说这个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组送演出到郊区。他们演奏了不少西方小提琴曲目,结果观众一一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位老人。他们惊喜地问老人为何留到最后。她答:“你们坐的椅子是我家的……”他们想听的其实是沪剧、越剧。当时,这群上音学生大受震撼,决定探索西方交响作品民族化的道路,最好能创作出让大众都能听得懂的小提琴乐曲。

何占豪出生于诸暨,从小学越剧。他想起了尹派小生在《梁祝》里的经典旋律,便把这句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形成了协奏曲里的爱情主题旋律。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何占豪、俞丽拿等人成立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当时候选题材有三个,前两个都符合时势,唯有排名第三的“梁祝”只是个爱情故事。时任院党委书记孟波提议选择能体现人类共通情感的“梁祝”,这样的作品才可能传播更为久远。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把源自越剧的爱情主题旋律融入交响乐谱。于是,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集体创作完成了《梁祝》,流传至今,乃至成为如今上海交响乐团斯特恩小提琴大赛的必选曲目。

1959年,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梁祝》。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夜成名。1960年,《梁祝》诞生的第二年,在莫斯科留学的曹鹏指挥了这部作品,音乐会通过电台向全世界直播,他成为将《梁祝》介绍到海外的“第一人”。当时,为了演奏出中国风格,曹鹏跑遍了莫斯科,只为寻一只板鼓,最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格林卡博物馆看到一只陈列的板鼓,如获至宝,才让整体演出更为完满。

“俞丽拿觉得这是她最满意的一幅肖像作品,比所有的照片都要好。”贺寿昌不无骄傲地说。

80幅肖像作品中人,近半数已经不在人世,因此这些定格在画布上的音容笑貌是怀念也是留存。今年是闵惠芬逝世10周年。贺寿昌与闵惠芬夫妇都是好友,“每次去闵惠芬家拜访,她总是把门关起来,独自练琴。”闵惠芬十分注重为人民演奏。当时的听众对二胡的热情确实远远高于小提琴。有一年的寒冬腊月,她到西北地区演出。当地老百姓怕她手冻住,组成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围住她,帮她抵挡冷风,这让她十分感动。她还下矿井演出,一个矿井只有13个矿工。她为这13个矿工一演就是1个多小时,接连下了4个矿井……“人民性、时代性是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生命之源。闵惠芬的肖像背景是荷花,冬季的荷塘看不见荷花,但是其生命力依然在河底静悄悄地孕育着。”活动嘉宾、著名演员陈少泽朗诵当即朗诵了《大箕山的冬荷》,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把全场氛围烘托到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读音乐人故事 摄影 芦泓材

场外大雨倾盆,徐家汇书院报告厅内热流涌动,热情的读者听众留言:“艺术大家牵手民众大家,让经典艺术主动到人民中间,让美术馆以外的广大群众知晓艺术,知晓艺术家,让艺术更鲜活,让经典更隽永,让大家一起‘接天莲叶’……”场内许多孩子屏息认真聆听,这让在场的成人家长备感宽慰,他们在留言中道出了心声:“孩子积极互动,吸收养分。这就是活动传承的意义吧,这就是无数革命先辈奋斗一生的念兹在兹吧,这就是上海旋律走向新时代一代代传承奏响发扬光大的最好体现吧!”

互动环节,读者还争先回答有关新民晚报和夜光杯的问题,关心夜光杯市民读书会今后的活动计划安排,他们如愿获赠夜光杯美文精粹《书里看书 梦里寻梦》。(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