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昆明花都海洋世界宣布从6月24日起全面关闭。由此,昆明仅剩的3家仍然开业的海洋主题公园又少一家。也就是说,目前昆明仍在营业中的海洋主题公园,一家是石林的冰雪海洋世界,另一家是融创乐园的海洋世界。至于剩下两家的营业状况如何,建议大家买张票去看看便能一目了然。

而此前,昆明计划新建的海洋主题公园项目不少,但最终建成营业的却一个也没有。比如安宁太平新城建设的大白鲸海洋公园,土地都拿了,又有国企参与,但最终仍旧泡汤;传说中呈贡大渔片区的滇池极地海洋世界等等,现在都还停留在图纸上。

其实,除了海洋主题公园,昆明近年的主题乐园项目更是雷声大雨点小,频频烂尾。在昆明,真正意义上算是主题乐园的,仍然只有两个:晋宁的七彩云南欢乐世界和石林的冰雪海洋世界。即便再加上属于文旅综合体的公园1903和融创文旅城,也就4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很多人都以为,疫情过后,压抑了多时的旅游市场,一定能让主题乐园大火一把,可万万没想到......

6月6日,上海比迪士尼还大的主题乐园——青青旅游世界就此荒废。

5月28日,浙江逸乐城置业有限公司名下逸乐城文化广场公开拍卖旗下房产,起拍价1.2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占地35000平方米的国产动漫主题乐园“龙太子欢乐谷”也位于该广场中,相当于一并被拍卖。该乐园投资10亿,于2016年5月底开业,仅对外营业三年便关闭歇业;2023年6月,在重庆名噪一时的环球欢乐世界项目整体破产拍卖。

2024年5月,坐落于山明水秀的九江赛湖凤凰岛,与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山”遥遥相望,也是华中地区的首家第五代主题公园——九江大千世界梦幻乐园,营业不到四年就宣布破产闭园。

疫情后的2023—2024年,消费降级和地产下行双压之下,主题乐园市场仍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梳理不难发现,我国主题公园产业发展始于华侨城于1989年在深圳打造的锦绣中华,但经过30余年发展,目前国内七成左右的主题公园还在为扭亏而努力。当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国际主题公园巨头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后,又恰逢了国内地产业的持续下行,“公园+地产”的模式再次引发热议。

国内主题公园效益如何?运营模式怎样?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先后进入中国,将给国内主题公园行业带来什么?

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主题公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数百家,其中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有良好经营业绩的主题公园只占比10%,有70%的主题公园亏损,20%持平。

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内首先要严控打着主题公园旗号的圈地行为,其次就是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让主题公园的发展充分市场化;最后是鼓励国内主题公园实现集团化运作,并注重品牌塑造,拓展收入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巨头产业链模式突出

从集团业务领域来看,国外的主题公园运营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业务领域高度多元化的产业链集团,如迪士尼、环球影城;另一种是业务相对单一的专业化集团,英国默林娱乐和美国六旗娱乐是典型代表。

“未来的主题公园竞争已不是单体主题公园之间的 厮杀 ,而是通过企业集团的方式,建立集团内部产业链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实现主题公园衍生出来的经济产业,反过来为主题公园持续发展在投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持。”北京世纪嘉晓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经济顾问齐卿表示。

“英国默林娱乐和美国六旗娱乐,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形成规模化的主题公园和旅游景点等,再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备规模经济优势的专业旅游经营集团;而迪士尼是以动漫制作为先导,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在全球开发主题公园和相关衍生品,拓展出纵向产业链,且以主题公园为中心,横向整合房地产、邮轮、旅游等业务。”华美顾问首席知识官、经济学家赵焕焱称。

业内人士指出,当大型主题公园已形成知名品牌,进入成熟期后,盈利模式不再以单一的门票收入为主,而是以品牌为核心进行延伸发展。

迪士尼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综合娱乐传媒集团,在收入结构上将媒体娱乐与主题公园比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消费品也是由影视剧相关角色衍生出来的。但国内大部分主题公园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是国内大多数乐园只能依托“公园+地产” 模式的原因。

国内主题公园存在文化软肋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主题公园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游乐园,如方特、华侨城旗下的乐园;二是人工场景主题公园,以电影工作室或电视节目为主题,浙江横店影视城即为典型;三是观光主题公园,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及民俗文化村;四是以海昌控股和大连圣亚的海洋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特定主题公园。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国内主题公园盈利难,在于忽视了持续不断追踪游客心理需求的变化,在挖掘文化内涵上着力不足。“一是没有自己的主题、文化和品牌,雷同、克隆现象较为严重,比如各地的名人故里和西游记宫,吸引不到人流;二是项目未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便匆匆上马,忽视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潜力,使得在一二线城市还能接受的门票价格在当地人眼里高得离谱,抬高了消费门槛、降低了游客重游率,衍生品业务难以发展,导致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三是经营管理弱、市场推广和服务跟不上、后期更新维护意识差,有的甚至连新设一些表演项目的服务都没有,导致不少主题公园永远是一副面孔。”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涌现的主题公园中,已倒闭的超80%,给国内旅游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主题公园一直以来饱受质疑就是因为盈利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门票;而迪士尼乐园收入中门票、购物和其他三部分的比例基本是3:3:4,且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园+地产”模式为何盛行

在文化核心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园+地产”成为国内主题公园推崇的一种主要模式。开创国内主题公园之先河的华侨城营业收入已在200亿元上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园+地产”模式。

华侨城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深圳湾开发主题公园,先后投资近18亿元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4个主题公园,将荒滩野地打造成了旅游城,周边房产价格也水涨船高。此后,“公园+地产”模式逐步走向全国,即通过主题公园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拉动周边的房地产。

2011~2014上半年,华侨城旅游综合业务和房地产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区间分别为36.56%~47.2%和50.51%~59%。

由此可见,“公园+地产 模式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主题公园持续更新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华侨城是比较成功的范例。但是在地产行业下行时,这种盈利模式就会遭遇考验。”齐卿称。

以大连圣亚为例,年报显示,大连本部是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前提下优化软件(主要是指增设新的表演项目);哈尔滨圣亚极地公园开业8年来软件更新从未停止,却未进行过大的改造。

齐卿表示,大连圣亚这么多年只在软件上使劲,不在硬件上下功夫,就是因为升级改造费用较高,一般单纯的主题公园难以承担,尤其是在盈利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这就需要进行房产开发来回收投资。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文化管理学院院长杨吉华长期研究山东的主题公园发展,他认为,“公园+地产”也许是中国特色,在一定时期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到今天来看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依托地产的主题乐园或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齐卿坦言,如果在前期审批、后期监管上严格处理打着主题公园的旗号圈地行为,“公园+地产”的模式也未为不可,毕竟可以通过自持物业租赁或出售的方式增加收入。比如迪士尼在财报中指出,第四季度业绩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度假俱乐部所有权的出售。

那么,昆明的各大乐园项目,你们找到自己的文化支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