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公布2024年高考成绩,考生和家长又迎来新“考题”——填报志愿。直播间里,售价百元的“志愿卡”重出江湖,17999元的“天价”一对一报考服务也受到学生和家长哄抢。

直播间的高考填报志愿服务暗藏什么玄机?AI帮忙填报高考志愿,到底靠不靠谱?谁能帮助考生选择人生方向?

直播间里的“上岸”诱惑

“不知道怎么填学校,想上本科,上专科的话想找个好就业的专业”

“500分可以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以后好就业”

高考填报志愿指导的需求爆棚,嗅到商机的人自然蜂拥而至。在高考志愿直播间,不少主播主打介绍高考志愿的填报规则,承诺“上岸”诱惑考生和家长高价购买“志愿卡”,背后大多暗藏推荐学校的花式生意。

一名主播自称为“高考志愿规划师”,在言语间不断推荐一款“高考升学规划家长认知课”的产品,价格为300元,课程内容主要为指导购买者使用小程序“高考志愿填报导航系统”,并且称可以通过添加微信支付13800元提供“志愿卡”和大学四年规划。

直播间 “志愿卡”指向的小程序,究竟暗藏什么玄机?

多个志愿填报辅助小程序利用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差赚钱,这些系统提供智能填报、查找大学及专业、查看提前批、批次线、位次等功能,同时还能进行专业定位测评等服务。如果想要使用完整服务或多次使用其中功能,则需要付费购买“志愿卡”成为VIP。

此前,“张雪峰直播售卖17999元高考志愿填报套餐,3小时进账2亿”的消息冲上热搜,也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这一行业受到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超1400家,今年前5月,新注册的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同比增加23.5%。据行业报告,近九成高考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个亿,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火热的市场背后,也存在价格虚高、资质虚假、焦虑营销、服务敷衍等行业乱象。

有网友称此前购买了某机构的“志愿卡”却遭遇滑档,“我填了志愿卡推荐的学校后,去年该学校不招外省学生,直接导致我滑档。”

“志愿卡”不靠谱,自称“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的直播资质也不可信,该资质大多是由教培机构自行组织发放的,很容易掺水。

2023年6月,教育部曾发文提示,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AI填报志愿靠谱吗?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借助AI填报高考志愿,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的新选择。除了志愿填报机构,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也盯上了志愿填报赛道。

考生只要输入高考总分、位次、选科等基本信息,系统就会推荐出“冲、稳、保”三种不同风险类型的志愿和录取概率预测。同时,AI还可以进一步按照院校优先、专业优先、职业优先等筛选条件来缩小选择范围。AI智能估分、AI高考档案、AI志愿助手、AI对比分析……AI帮忙填报高考志愿,到底靠不靠谱?

记者使用同一套考生信息测试多款系统,结果却大相径庭。

以一名北京考生高考分数550分为例,在其中一款产品中,提交考生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志愿推荐列表,推荐志愿1167个,记者随后更换一款产品,输入同样的考生信息,但网页提供的推荐志愿却只有195个。

同一软件内部,“冲、稳、保”的分类也很难看清其中逻辑。记者使用某一志愿App发现,该软件总体以2023年的数据为参考,但将当年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作为“冲刺”院校,将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作为“保底”选项。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目前提供AI填报志愿软件的公司,大都是根据过往几年公开的信息来做数据的清洗和挖掘,然后根据大数据进行概率上的预测,无法精准预测。

高考政策解读专家娄雷告诉记者, AI在志愿填报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数据收集员、数据分析员和报考参谋员。“AI工具应该是帮助我们去梳理填报志愿的逻辑,让我们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去做。”

AI填报志愿产品虽然可以省去考生和家长搜集信息的时间,减少重复性、数据性的劳动,提高志愿填报的便捷性和效率。但在实际使用中,AI填报志愿给出的选择可能是数据层面上的最优选择,但不一定是贴合学生实际的“最优选择”。

此外,AI产品在志愿填报考量因素上设置过于单调,对考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避而不谈”,无法针对每个考生的具体特点作出个性化评判。

AI填报同时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比如有些专业只推荐了哪些分数段可以报,但是并没有把专业对考生的限制条件写清楚,比如色弱、对身高有要求等,考生如果按照AI填报志愿可能会导致滑档、退档等不利影响。

志愿填报切莫简单交付于他人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志愿填报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6月20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教育部也再三提醒,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很多问题关乎一个家庭价值观,比如我们究竟先选大学还是先选专业,选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类大学,什么叫性价比高的选择……”娄雷说,很多家长寄希望于高考成绩揭晓那一刻,通过寻求短平快的方式得到一个答案。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AI提供的只是辅助决策,自己的人生也别花钱交给机构,人生方向的选择,只有考生自己能决定。考生和家长应该主动筛选、分析志愿信息,将志愿填报过程当成一堂必须严肃对待的实践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填报志愿,做自己命运的舵手。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考志愿填报应用的监管,统一设立准入门槛。比如,要求提供志愿信息服务的厂商需具备一定资质,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同时还要严禁对AI作用进行夸大宣传,以免用户轻信,造成损失。

(参考资料:新京报、海报新闻、北青网、科技日报、教育部网站、央视财经、新黄河、北京商报、央视网、上游新闻、半月谈、广州日报、人民日报、法治日报、央视新闻)

话题主持|记者 李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