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播出。节目记录的是一群90后、00后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数字指代的不是出生年代,而是他们的年龄。这群老人,出生于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月,他们将美好的青春和滚烫的人生都献给了为国为民的壮丽事业。这档节目第一季获得2022年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至今已经采访了50多位我国各个领域元老级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吾家吾国》的同名图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王宁选取了10位在不同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人物小传、采访对话、采访手记三部分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专业贡献和生活智慧进行记录,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深刻的人生故事。

人生有一万种可能,你想如何度过此生?《吾家吾国》中的“国之大家”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不负家国,不负此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农村家庭,家中有七个孩子,他排行第四。在战乱和贫困中,王永志坚持学习,成绩优异,他原本想成为农学家,但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决心投身国防建设,学习飞机设计,后来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随着航天工程的日益复杂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栾恩杰提出了“三个保证”方针,旨在从根本上提升航天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从1990年到2004年,栾恩杰在中国航天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困难,最终成功推动了嫦娥工程的立项和实施。2004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的起步。

“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陆元九出国学习选择专业的时候,他的想法是:要学就学最新的,学国内没有的。”在学成要归国美国人一再阻挠的情况下,一生坚持说实话的陆元九坦诚地说了三句话:“我是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人做点儿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他们将来别像我那样受歧视。”

2021年,陆元九院士已是 101 岁高龄。一个百岁老人生活依然十分自律,每天坚持运动,生活上自己能干的事儿绝不假手他人。王宁请陆老给年轻人写一句话,较真儿的陆老写的还是一句较真儿的话:“你懂就懂,不懂,不能装懂,老老实实做人。”

书中不仅有对这些老人专业成就的记录,更有着对他们生活态度的深刻描绘。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她希望让更多人“听懂音乐”,1997年,她从体制内离休,离休后在厦门组建了“爱乐女”室内乐团,6年241场演出,这些音乐家在人人都想着赚钱、没钱不干的时候,不计报酬地把优秀的中外室内音乐作品带到学校演出。现在郑小瑛已经90多岁,她的梦想是在鼓浪屿的海滩上建一个露天的歌剧场,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欣赏到歌剧的魅力。

作为“敦煌保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敦煌成长,在敦煌学画,用敦煌元素做设计,一辈子为传承与发展敦煌文化而努力。2021 年,常沙娜 90 岁。她设立了“常沙娜设计奖”,只为鼓励更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传承敦煌的美。

做事情,他们奋力拼搏、一丝不苟;做人,他们极度真诚,既有对现实的期望,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住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张力。他们始终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智慧造福于大家和小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哪怕已至高龄,依然在以十分质朴的方式,带着少年般的追寻与热情,坚持工作、学习,培育晚辈,奉献余热。王宁在书中写道:“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印迹。可是,当他们成为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早已远离聚光灯,站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时,那些有关他们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我们能不能早一点儿找到他们,早一点儿记住他们?”

记录并致敬,成为《吾家吾国》的追寻。《吾家吾国》不仅是一本人生答案之书,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时代榜样的记录,是对真理和事实的追随。它与时间赛跑,书写了走在人生边上的“宝藏老人”的精彩一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