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李铮军,那年我25岁,是一名刚刚提干的军人。我出生于川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我终于在部队里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的盛夏,我刚刚收到提干的喜讯。这对我们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老家探亲,向父母和乡亲们分享这份喜悦。

收拾好行装后,我穿上笔挺的军装,背起老旧的帆布包,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车厢里挤满了各色人等,有外出务工的农民,有探亲的学生,还有像我一样的军人。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将行李放好后坐下,开始观察周围的乘客。

邻座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大爷,他好奇地打量着我的军装,主动搭话道:"小伙子,当兵不容易吧?"

我笑着回答:"是啊,但是能为国家做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大爷欣慰地点点头:"好啊,好样的!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正是咱们国家的希望。"

我们聊了一会儿,列车员王德明推着餐车来到我们车厢。他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他熟练地为乘客们提供服务,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

"小伙子,要来点什么吗?"王德明问我。

我摇摇头:"谢谢,我带了干粮。"

王德明笑着说:"你这个年纪的小伙子,应该多吃点。来,尝尝这个肉包子,我请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接过了肉包子,真诚地道谢。王德明的这个小小举动,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列车缓缓向南驶去,窗外的景色飞速变换。我靠在窗边,思绪万千。想起自己这些年在部队的经历,想起即将见到的亲人,还有未来的憧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就在这时,我忽然注意到座位下有一个棕色的挎包。我四下张望,发现没人认领,便拿起来仔细检查。包里有一些现金、证件和一本日记。通过证件,我得知失主是一位名叫周晓梅的年轻姑娘。

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将挎包上交给列车员。正当我起身时,一位穿着朴素的年轻姑娘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问周围的人有没有看到她的挎包。

"请问,这是你的包吗?"我拿着挎包走向她。

姑娘一见到挎包,顿时眼前一亮,惊喜地说:"是的,是的!太感谢你了!"

我将挎包递给她,说:"我刚才发现的,正准备交给列车员。"

姑娘接过挎包,感激地看着我:"真是太谢谢你了。我叫周晓梅,你呢?"

"我叫李铮军,"我有些腼腆地回答,"不用谢,这是应该做的。"

周晓梅笑了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儿:"李同志,你真是个好人。我请你喝杯茶吧,算是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本想婉拒,但看到周晓梅真诚的眼神,还是点头答应了。我们来到餐车,要了两杯茶。周晓梅主动与我攀谈起来,我们聊得十分投机,发现彼此都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你喜欢读什么书?"周晓梅好奇地问。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平常在部队比较忙,没太多时间看书。不过我很喜欢鲁迅的作品,觉得他笔下的人物特别真实。"

周晓梅眼睛一亮:"我也喜欢鲁迅!你读过《朝花夕拾》吗?我最喜欢里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就这样聊起了文学,从鲁迅到巴金,从诗词到散文。周晓梅的见解让我眼前一亮,她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被她的活泼开朗所吸引,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飞快。

列车员王德明路过时,看到我们聊得正欢,打趣道:"哟,小两口聊得真投机啊!"

我和周晓梅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各自低下了头。这时,我才注意到周晓梅清秀的面容,明亮的眼神中透着聪慧。她穿着朴素的蓝色连衣裙,显得干净利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好奇地问道。

周晓梅回答:"我在国营纺织厂工作。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能为国家的纺织业做贡献,很有意义。"

我不禁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个年代,像周晓梅这样响应号召到工厂工作的知识青年,正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热爱。

随着列车的前进,我和周晓梅之间的交谈越来越深入。我们分享了彼此的梦想和困惑,聊起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甚至谈到了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短暂的相处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默契。

然而,好景不长,列车即将到站,我们不得不分别。临别时,周晓梅突然从挎包里拿出一本日记本,递给了我。

"这是我平日记录心情的日记本,"她有些羞涩地说,"希望你能更多地了解我。如果...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给我写信。"

我接过日记本,内心激动难以言表。"我一定会写信给你的,"我郑重地承诺道,"谢谢你信任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我们在车站挥手告别。看着周晓梅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我知道,这次偶然的相遇,可能会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情,我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

回到家乡后,我迫不及待地向父母分享了提干的喜讯。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自豪之情,我心里暖暖的。父亲拍着我的肩膀,眼里泛着泪光:"铮军啊,你长大了,真给咱们李家争气!"母亲则忙着张罗着要给我做几件新衣裳。

晚上,我躺在儿时的床上,翻开了周晓梅的日记本。她的字迹清秀工整,内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周晓梅,在纺织厂里认真工作,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思考人生。我的心不禁被她的真诚打动。

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给周晓梅写信。我将自己的近况、对未来的期望,以及读了她日记后的感想都一一写进信里。写完后,我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贴上邮票,投进了村口的邮筒。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等待着周晓梅的回信。终于,在我即将返回部队的前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读起了周晓梅的回信。

她在信中描述了工厂的生活,说起了她和工友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情景。她还提到了她最近读的一本书,并邀请我也去读读。信的最后,她写道:"希望你能继续给我写信,我很喜欢和你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立即提笔回信,向她介绍了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她工厂生活的向往。

就这样,我和周晓梅开始了频繁的通信。每次收到她的信,我都会仔细阅读,然后用心回复。通过书信,我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讨论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虽然相隔千里,但我感觉我们的心越来越近。

然而,随着我回到部队,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作为一名新提干的军官,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经常加班加点。渐渐地,我给周晓梅写信的频率开始下降。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太累而忘记回信。

我的战友李大山注意到了我的变化。有一天,他问我:"铮军,你最近是不是有心事?看你总是心不在焉的。"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和周晓梅的事告诉了他。李大山听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兄弟,感情是需要维系的。你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忽视了她。要不,你试试给她打个电话?"

我采纳了李大山的建议,决定给周晓梅打个电话。然而,当我拨通纺织厂的公用电话时,接电话的工友告诉我周晓梅出差了,要过几天才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