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23日,北京妙光阁浙寺人头攒动,这些人中有学者,有国民政府官员,有社会团体......他们送来花圈、挽联,齐聚浙寺为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送行。

赵纫兰在灵前泪流满面,六年过去了,这六年来她日日承受钻心之痛。丈夫一天不下葬,她便一天不得安心。她之所以能苦熬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能够亲眼看到丈夫入土为安,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她的生命再也没有遗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然而赵纫兰却不能一一向他们答谢。常年的病痛折磨让她已经起不来身,她躺在灵前一侧,深情地望着李大钊的遗像,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历历在目......

一、恭谨持家,助夫上学

赵纫兰和李大钊同是河北乐亭大黑坨村人,他们自小在一起玩耍,由于赵纫兰比李大钊大5岁多,他们便以姐弟相称。

李大钊身世悲惨,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母亲也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病死,他从小跟着爷爷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爷爷带着李大钊过得很辛苦,但他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他砸锅卖铁也要供李大钊读书。

赵纫兰的父亲是个商人,他爱好诗文,对文化人很尊重。虽然李大钊家徒四壁,但他很看好李大钊。再加上赵李两家世代交好,于是便把赵纫兰许配给了李大钊。

李大钊的爷爷已年过七旬,时常受病痛折磨,家里正缺一个主事的人。听闻赵家不肯嫌弃,愿意结为姻亲,很开心地就答应。

成亲那年,赵纫兰15岁,而李大钊才1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纫兰嫁到李家之后,服侍爷爷、料理家务,解决了李大钊的后顾之忧。李大钊便安心投入到学业中,成绩进步很快。

1907年,李大钊18岁,他感觉到中国已经岌岌可危,急切需要寻找新的道路,于是他前往天津,考进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在那里寻找救国良药。

随着李大钊外出求学,学费开销也越来越大,他们家只有十来亩薄田,远远不够支付学习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纫兰擅长女红,她一有空就做针线活,然后卖掉贴补家用。即便如此,家中也是入不敷出。实在没办法了,她只好变卖嫁妆,得来的钱全部寄给李大钊。

没过多久,他们的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相继出世,儿女双全的喜悦驱散了赵纫兰所有的艰辛。她在老家含辛茹苦地带孩子,心里盼着李大钊早点学业有成,然后谋个工作赚钱养家。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然而中国人民依旧陷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大钊不再只闷头读书,他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参加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赵纫兰预感到,李大钊还会远她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李大钊从北洋法政毕业之后,没有找工作挣钱养家,而是去北京寻找出国留学的机会。

1913年秋,赵纫兰又生下一个儿子。没过多久,李大钊跟她说要去日本留学。对于李大钊读书,赵纫兰一向是支持的,她让李大钊放心去,学费、生活费她会按时寄到日本。

李大钊很感激赵纫兰对他的支持,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无限愧疚。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