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绿电入鲁”主力军:只为万家灯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闻特写|“绿电入鲁”主力军:只为万家灯火

鲁网·闪电新闻7月1日讯目前,位于山东东平的±800千伏换流站工程正在进行全站最高的构筑物高端防火墙的收尾工作。这座换流站也是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落点,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开工一年多以来,一千多名建设者们坚守在工程一线,为确保施工进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陇东——山东特高压工程是我国首条“风光火储一体化”的特高压工程,也是国家西电东送大通道之一,线路总长度926.4公里,额定电压±800千伏,落点就在山东东平。项目投产后,从甘肃送过来的直流电将通过这座换流站,转化成交流电,并入山东电网进行再分配。作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谢鹏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一年多。虽然有着丰富的电力建设经验,但±800千伏换流站的建设管理,对换流站工程业主执行经理谢鹏来说,却是第一次。

“之前一直从事的是500千伏的建设,整个电压等级的上升、安装的难度加上管理的要求、设备的数量等,要远远超于500千伏的变电。”回忆起刚刚接到任务时的情景,谢鹏仍觉得压力重重。

任务虽难,但既然落在了自己身上,就要迎难而上。很快,他们就碰到了一个大难题。

“换流站在地基处理阶段最大的困难是部分区域地下有溶洞,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造成设备的沉降。”谢鹏告诉记者。而站址的选择,是综合考虑了网架结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要避免设备沉降,就需要在桩基施工时对质量严格把控。

“岩溶+流砂”的地质情况,在全国特高压工程建设中几乎没有碰到过,没有经验可借鉴,团队探索应用了全极化脉冲探地雷达、360度可视化成像检测仪等技术手段,同时,24小时不间断守在现场。

“因为地下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逐一判岩,成桩之后在短时间内必须进行混凝土浇筑,如果短时间不灌注的话,就容易塌方,最终成不了桩,所以这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过程。”谢鹏表示。

一年多以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对于整个建设团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去年,谢鹏的女儿出生和工程开工仅隔几天,虽然离家只有一百多公里,谢鹏却难得回家。对他而言,东平±800千伏换流站工程就像自己的另一个“孩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谢鹏也倾注了很多心血。

根据计划,工程将在2025年6月竣工投产,投产后可将甘肃“风光火储”4种发电方式的电能“打捆”输送到山东,每年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约50%,将显著提高山东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能源绿色转型。

闪电新闻记者 崔冬梅 张天成 东平台 张政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