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摘要】

·游客到一座城市,开心才是根本,体验好、记忆好是最重要的。

·喜欢上一座城市的理由很多,最核心的还是文化。

·城市一定是要走出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和历史延续,学习经验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否则的话就是东施效颦。

·大同有2300年的历史,如果只“火”3个月就太短暂了。我不反对大同成为“网红”城市,但更愿意它成为有内涵的“长红”城市。

最近,“当代年轻人打卡石窟新方式”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火速传播,热度居高不下。

在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游客齐刷刷地对佛像举起手拍照,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仪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景点打卡照。

云冈石窟出圈了,大同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去过的人表示后劲很大,没去过的则心向往之。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交汇处,是蒙晋冀长城金三角中心城市和对接京津冀桥头堡、融入环渤海门户城市,素有北方锁钥之称。而“大同”之名最早则出自《礼记》之《礼运·大同篇》,取“天下大同”之意。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九大古都, 大同手握丰厚的“文化家底”。铺开大同文保地图,30 处国保单位、63处省保单位、62处市保单位,每一处都有精彩之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世界十大奇险建筑悬空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首次发现的辽金代表性古建筑华严寺、善化寺等是大同文旅的“绝对王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受访者供图

近两年来,泼天的流量在各大网红城市之间不停转换。相比之下,大同似乎显得冷静而低调,不过,去年这座“宝藏城市”的文旅成绩迎来了爆发。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大同6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7.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25%;实现门票收入47530.72万元,同比增长324.47%。

除了文化古都,大同还拥有“清凉夏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

对于大同的“火”,近日,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牛志刚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文化造就了大同,又重塑了大同。在利用好“文化古都”这张名片的同时,走出文化边界,融入新业态、新场景;兼容并蓄,吸收好的做法与经验;守正创新、打造超级IP;新建五大场馆、推动文旅创新发展……大同做出了诸多尝试。

当下,面对全国不同城市的“奋起直追”,大同又该如何应对?

牛志刚认为,城市“出圈”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某一个时机或者契机,必然性是政府部门的作为。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这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他还提到,希望大同成为有内涵的“长红”城市,要把内功练好,在吃、住、行、游、购、娱6大方面按照高标准来打造,树立好的形象和口碑,“卷起来才能接住泼天的富贵。”

“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

澎湃新闻: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的一股“当代年轻人打卡石窟新方式”热潮,网友以手势、饮品等作为道具,进行创意摆拍,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牛志刚:这种新的拍照方式是“90后”“00后”的一种玩法,这样的创意符合新时代的特点,说明年轻人接受的教育是开放式和发散式的。他们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找到乐趣,我认为这是好事。

相对而言,我自己看了大半生的云冈石窟也没有生成这种新奇的想法,说明我的思维比较传统。比如“击掌约定”,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在亵渎石刻艺术,相反更多的是因为喜欢与热爱,这才是灵感的来源,不然不会有创意。

虽然这是一个偶然现象,但第一个贡献出创意的人确实是动脑筋了。我在其他网红城市还没有见到这么新颖丰富的设计和创意,我本人是感谢的,作为官方来说,我们也没有否定这种形式。

我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能发散思维,开发出新的创意,让来大同旅游的人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游客来到一座城市,开心才是根本,体验好、记忆好是最重要的。哪怕这次没有深度地领会到佛教文化、石刻文化也没关系,以后想了解时,随时可以再来大同学习研究。所以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游客吸引过来,在这里留下无穷的创意与乐趣,我认为就够了。这样的体验不是买一本关于云冈石窟的书背下来就能感受到的,还是要到实地来看一看。

澎湃新闻:大同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但面对文旅产业的各种“内卷”,尤其在与同类型城市的竞争中,大同是如何“突围”的?

牛志刚:“火”的背后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的识别度,这也是文旅宣传的关键。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城市一定是要“走出去”的。我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大同,比如到各地作城市推介会等等。

现在,还出现了很多“自来水”博主自发地为大同宣传。城市如果能给游客一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它的魅力。

以今年端午云冈和恒山的画像数据来看,外地游客占了78%。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出租车司机、饭店服务员,还是宾馆接待员,他们都是文旅人,自发地会有暖心、真诚的“宠客”举措。我一直说,大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对于之前完全没来过大同的游客,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云冈石窟,它是人类雕刻史上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十大奇险建筑”之一——悬空寺。受访者供图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云冈石窟。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最兴盛的时期,这些佛像流传下来,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百姓,劝人向善。

石窟内雕塑展现的各种服饰、乐舞,相当于当时社会的一个综合体,工匠来自五湖四海,有些造型和希腊罗马时期是一样的,是东西方交流与交融的一个历史见证。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足以代表雕塑之都。

而且,云冈石窟把最精华的部分全部开放给游客,不搞所谓的“饥饿营销”,这也体现了大同的包容。关闭几个洞窟可以缩短游客的停留时间,减缓客流压力,但我们不会这么做。

喜欢一座城市,最核心的是文化

澎湃新闻: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大同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不过,被贴上“古城”的标签后,是否会在吸引游客方面带来一些局限性?您怎么看?

牛志刚:所谓“古城”的标签,不仅不会束缚大同的发展,反而是优势之一。大同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九大古都之一是有道理的,一定是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过贡献的。

大同灿烂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除了云冈石窟、悬空寺,还有其他各种历史遗迹,它们构成了一个集合,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范畴和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头衔含金量很高,我们要把握好。喜欢上一座城市的理由很多,最核心的还是文化。

大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融合文化。历史上,大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一个缓冲地带,因此也造就了大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这是大同的华彩所在。游客对大同产生共情,并不是说简单地拥有某个遗产、自然风光,一定是有它独特的内在魅力。

大同有北魏文化、辽金文化、明清文化。除了云冈石窟,悬空寺从文化角度来讲是第二张名片,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座奇险建筑。此外,90%的辽金建筑都集中在大同、朔州地区,尤其是古城里辽金代表性古建筑华严寺、善化寺等。

其实,大同人的情结就藏在古城里。大同古城是开放式的,游人穿城而过,里面的饭店、民宿、商铺林立,古城不仅是一个景区,现在还有原住民。大同古城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是游客对大同文化了解的一个延伸。游览完云冈、悬空寺之后,你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在古城里悠闲地逛一逛,感受这座城,了解这座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古城墙。受访者供图

这也考验着我们怎样更好地建设大同古城,如何植入新的场景、新的业态,让游客感受到慢生活的节奏。用现代的city walk的形式,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打卡”。

澎湃新闻:大同拥有诸多灿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避不开的话题,您觉得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大同具体是如何做的?

牛志刚:把保护放在首位,这是必须贯彻的。之后是研究,研究考古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最后是开发利用。

以云冈石窟为例,风化问题一直存在,我们只能用现代的方法让它风化得更慢一些,让子孙后代可看的时间更长一点。假如说再过千年,它存在的概率可能就很小了,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留给后人去观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云冈石窟的文物可以进行数字化保护。一方面是进行数字化采集,采集完所有的数据之后,可以原模原样地复制出一尊佛像。虽然石窟是搬不走的,但用轻质化的3D打印后,它就可以被“搬走”,去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可移动石窟”走过了很多城市,走进了大学校园和各地博物馆,得到了强烈的反响。一个“行走的云冈石窟”,让更多人能够看得到。

大同要打好“世界遗产”这张牌,除了实施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外,还成立了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持续推出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等云冈精品展览。

我认为云冈石窟已逐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国际云冈学的高地、国际有影响力的景区。

发展文旅不能只靠“吃老本”

澎湃新闻:大同是否有一些大胆创新的举措?在文化优势的加持下,大同将如何融入新业态、新场景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牛志刚:创新是必须的。“守正创新”是放在一起说的是一个词。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同时任何一个领域都要有新的元素注入。

我们不能在资源上“吃老本”,大同还是要向其他城市学习。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兼容并蓄,吸收大家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交流学习,一些好的方式都已经逐步实践。但另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历史延续,有些方式不一定适合,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否则的话就是东施效颦。

对大同来说,“守正创新”是要打造“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和平型关”等超级IP。

大同用文化把游客吸引过来,而能够让游客决定改变行程多留一段时间的,除了文化还需要新业态、新场景的吸引。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大同古城里面的业态布局非常丰富,尽量避免同质化,把更多的体验带给游客。我认为,大同古城正在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丰富文旅业态”的古都文化展示区。

澎湃新闻:我观察到大同除了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古迹外,还拥有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现代场馆,邀请到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参与设计,带来了古今碰撞的冲击,这是否是这座城市的一种审美表达?

牛志刚:一座城市,现代人有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大同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五大场馆”都是市民文化活动的地标建筑,也成为了游客重要的打卡地。不能说只守正不创新,因此我们打造了新形态的建筑,作为文旅振兴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美术馆。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审美是全球化的,对于设计师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哪个设计方案更优,更符合一座城市的气质,这是一个开放的思路。

如果仅仅是方方正正地盖一座“火柴盒”,这座城市的内涵和审美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来展示城市的美。“五大场馆”形态各异,美术馆是类似金字塔形的下沉式设计,主厅六七千平米,挑高30多米,这种空间与气场是国内很多城市的美术馆无可比拟的。很多画家、艺术家、书法家愿意把作品带来,也是因为这座美术馆的恢宏大气。一些艺术家来办展的时候,甚至会主动创作一些特制的作品给大同。

我觉得这些现代化场馆是符合大同的城市底蕴和气质的,建筑本身也是艺术。可以说它们是推动文旅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更愿意做有内涵的长红城市

澎湃新闻:当下,不少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甚至还掀起了一波博物馆打卡热潮,使得博物馆一票难求,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热衷,对大同来说是否意味着赢得了机遇?

牛志刚:我认为“博物馆热”是一种历史必然。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随着现代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就变得热闹起来。

大同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29座,大同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明确提出支持北京、南京、西安、大同建设“博物馆之城”。我们肩负这样的重任,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中的司马金龙陶俑阵。受访者供图

我曾经在报社工作,提出过对一座城市文化持久宣传的课题。当时我策划了一个栏目叫作发现大同·品鉴文物。每一期大约有几十张图,用摄影师的视角展现文物之美。整个项目持续了1年零8个月,非常大的工作量,但很值得。当时,作为媒体人,我的初衷是把我家乡的文化宣传出去,祖先留下来的“瑰宝”要活化利用。

事实上,即便到今天,很多游客还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不会深入了解。但是作为曾经的媒体人,今天的文旅人,我建议,如果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还是应该走进城市的博物馆。

澎湃新闻: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网红城市,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能保持“长红”,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下,比起流量和热度,您觉得对大同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

牛志刚:每一座城市的魅力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血脉基因。如果遇到一个偶然事件,从中抓住流量,这是他们的成功。不管是淄博或是天水,除了偶然性,背后也有它的必然性。例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本身就有特色,在被宣传之后突然有了流量,他们立即应对,“卷”起来才能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流量是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的,但机会不会降临到每一座城市。我希望大同在流量来的时候要接住,做好服务保障措施。

但我更希望的是苦练内功,在没有“泼天富贵”的时候,也按照高标准来做。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从各个方面,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改善服务,营造新场景,让游客来了有更好的体验。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持续发力,追求“长红”。一直以来,大同的游客接待数量上排在全省第一方阵。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们紧抓文旅,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旅游城市作为大同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大同是有文旅基因的,是文化古都,是清凉夏都,还是美食之都。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3个国际旅游门户城市——太原、运城、大同,我们是其中之一。

尤其近年来,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爆发式增长。去年,大同实现了年初高开、“五一”走热、暑期火爆、淡季不淡的强劲增长。

从2023年的元旦开始,每一个节假日包括寒暑假,一直到今年刚刚过去的端午,我很荣幸地说,每次的数据都在增长。

如果能迎来大流量,我们当然乐意,所以我不反对成为“网红”城市,但更愿意做有内涵的“长红”城市。源源不断的游客、高速增长的态势,我觉得这是一个长远追求。大同有2300年历史积淀,如果只“火”三个月就太短暂了,一定是要把内功练好,把形象口碑树立好,游客自然会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郁斐 张沛瑶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