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平,男,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自2012年起到2024年在公司工作了12个年头,通过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于公司各项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工作的十多个年头里,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只要有工作任务从不推辞,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到第一现场。在从事的各个岗位中,他始终把工作任务当做是第一号令,把公司职工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和第一标准,积极为广大职工群众做事实。作为一名党员的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的十几年来他共采写出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800多篇,170多篇在农垦北大荒台播出,有5部作品在电视消息、重大主题报道、新闻类专题等奖项中获得管局级新闻三等奖以上,近几年来,他还采写出一批高质量的人物专题信息,自编自导了法制微电影《运用法律解纠纷 潜在矛盾化无形》的法制微电影,受到农场有限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在广播电视局工作的时候,只有新闻记者3人,但是要把新闻播发出去,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新闻的采、编、播等技能,技术岗位与新闻采编岗位的有机结合,肖一平强烈意识到必须“笨鸟先飞”,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白天和上半夜都上班,有时甚至通宵上班,双休日和节假日都不休息,利用空闲时间钻研新闻采访和非编系统的使用。在2013年7月,红光农场遭受了60年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仅7个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24.9毫米,最大风力7级,造成了农场部分道路路面过水,交通阻断,大部分农田遭受洪涝灾害。他接到摄像任务后,放弃休息就匆匆的赶到单位,为了把洪灾的新闻消息第一时间播发出去,他在降雨的当天晚上10点左右拿着机器奔赴受灾现场,持续的暴雨让整个居民小区仿佛变成了水城,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水已经达到成年人膝盖的部位,他就一手举着摄像机,一手拿着拐杖探路趟水走到了受灾现场,因为当时下着暴雨他把自己的衣服盖在摄像机上,录像回来后全身已经湿透了,而他只是简单的冲洗了一下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连夜将《暴雨突袭,干群联手抢险抗灾》播发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得起苦、更要耐得住清苦”,这是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几年来,他曾穿行于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现场,报道社会各界抗灾救险的感人故事,曾报道过无私捐助的社会爱心人士;曾报道过通过种植和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的农场创业之星。曾在酷暑高温中走进工业车间,报道农场工业的飞速发展。曾在寒冬腊月时走进职工家中,报道新春佳节农场职工的新变化。尤其在2015年10月,组织上把负责拍摄总局级十佳公仆付晶淼的采访任务交给他,他更付出了加倍的辛苦和努力。因为报道的时效、质量要求非常高,所以整个新闻专题从哪个点次切入画面的协调他都精心策划。拍摄后回到台里吃不上午饭是常有的事,总能看见单位垃圾桶里的泡面盒子。工作几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也得到了农场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现在已经离开宣传岗位但是他依然把这种工作精神带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在工会工作中他把宣传工作与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创新,再创佳绩。202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北大荒应急救援队”通过公益事业展现人格魅力。自应急救援队组建后,先后参与应急救援任务80余件,得到了职工群众的高度认可。除此之外,救援队还经常组织捐款。2020年开始累计捐款8万余元,用余疫情防控、帮助困难职工等救援队捐款不图名不图利,简简单单就只是让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别人的帮助、感受到别人的爱。虽然救援队捐款与更多的爱心人士相比少之又少,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但只希望让爱得于传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

肖一平给了自己五个关键词,一是“细节”,工作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控,从而提升自身处理工作的信心。二是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勤问、勤看、勤做,用勤奋弥补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三是“热爱”,热爱工作、热爱企业,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四是“坚守”,守住自己的本心,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守住理想信念不动摇。五是“希望”,带着希望去工作,带着希望去生活,带着希望去看这个世界,用希望帮助自己穿过困难的沼泽,驱赶生活和工作的负面的情绪。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他深刻知道成绩只说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决心"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更加振奋精神、认真努力工作,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企业的明天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记录者:贾玉梅)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