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装剧里的桥段,总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前一秒还两手空空,下一秒就从袖子里掏出一锭金元宝,就跟哆啦A梦的口袋似的,啥都能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装点手帕、银票也就算了,居然连馒头包子都能往里塞,也不怕走两步就掉了出来,这合理吗?

你别说,还真挺合理。古人穿的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华而不实的戏服,人家的袖子,那可是内藏玄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服装体系

中国古代服饰,讲究个“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可不是随便穿穿就完事儿。历朝历代的服饰风格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离不开一个“袖”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古代的袖子十分有讲究,并不是谁想穿什么款式就能穿的。在过去,宽袍大袖那可是身份的象征,普通老百姓谁没事穿个“仙女裙”下地干活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方便,他们大多穿的是窄袖或者用布条把袖子扎起来,干活利索那些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身份,才会穿戴宽袍大袖,招摇过市,这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既然宽袍大袖是身份的象征,总不能中看不中用吧?毕竟谁也不想走两步就掉东西,那岂不让人笑话?

所以,古人在袖子的设计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袖子设计

古人给袖子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口袋,叫做“袖袋”。这种口袋不像咱们现在的衣服口袋,明晃晃地露在外面,而是藏在袖子里面,开口方向也跟袖口相反,通常是朝上的,这样东西放进去就不容易掉出来。

袖袋的形状一般是梯形的,利用重力原理,东西放进去会自然下垂,更加稳固。当然,袖袋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放一些小物件,比如银子、钥匙、信件之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袖袋,有些袖子本身就可以当作口袋来使用。比如,有一种叫做“琵琶袖”的袖子,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琵琶,袖口窄,袖身宽大这种袖子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口袋,只要把袖口收紧,就能存放不少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古人也不是只会把东西往袖子里塞,他们还有其他“神器”。比如,有钱袋、直袋、拜匣和褡裢钱袋,也叫“茄袋”,形状像茄子,一般用布缝制,袋口系绳,可以绑在腰带上,用来装银子、铜钱之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袋,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比较“直”的一种袋子,通常是长方形的,也比较大,可以用来装书本、文具之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匣,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拜帖的盒子,一般用木头或者金属制成,比较精致,也比较贵重,一般是用来装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褡裢,是一种比较大的口袋,可以斜挎在肩上,也可以挂在腰间,可以用来装各种东西,容量比较大,有点像现在的背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神器”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在古代,这些东西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哪用得着这些东西?所以,古代的服饰文化,其实也是一种阶级文化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袖子”文化

古人对袖子的称呼还挺讲究的,一般用“广袖”来形容这种又长又宽的袖子。毕竟,袖子嘛,主要的功能还是为了遮住手臂,所以“广”字用得就很传神,一眼就能让人联想到那种宽大飘逸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古人也没忘了“长”这个特点,毕竟“袖子长”可是古代服饰审美的一大要点,所以他们还经常用“长袖”或者“修袖”来形容袖子,总之怎么仙怎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唐代刘希夷的《春女行》中就曾写道:“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想象一下,轻盈的舞姿,配上飘逸的袖子,简直就是仙女下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古人经常用“袖子”来表达情感,比如“拂袖而去”,“挥袖作别”等等。这些词语,是不是光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

古代的“袖子”可不仅仅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实用功能到审美情趣,从身份地位到情感表达,“袖子”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