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夕至,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目的是“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翻山越岭,温情守望的“慢火车”,为的也是“把日子过得更好”。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依然葆有对“慢”的坚持,“快”与“慢”都是为了让人们出行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代表的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体验的需求。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通过开行夜间高铁列车、动车组重联等措施,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使用二维码可以直接乘车,自助刷脸就能快速进站,手机扫一扫就能自动识别信息、在线使用服务。无论是是节省的时间,还是效率的提升,都让赶路的身影更加从容。朝享广东茶,晚品北京鸭,过去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变成现实。诗与远方,没有了距离;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

“慢”体现的是守望相助的温度,满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秦岭深处,“慢火车春运期间照常开行,满载着乡亲们的红火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往返于重庆和遵义之间的“小慢车”一路穿行,串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针对老年人上网不便、不能熟练使用线上服务的情况,铁路部门通过在售票厅增设引导员,主动询问旅客需求,提供购票、信息查询、行程规划等服务,方便老年旅客出行。无论是缩短的距离,还是服务的优化,都让眺望的目光更加深远。“慢”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上车,不落下一个群众,一箱货物,在慢节奏里追求“稳稳的幸福”。

特别是“慢火车”,它并非设计时速慢,而是立足沿线地方发展和群众需求实际,有意识地“慢”下来、“等”一下,旨在以“慢”求“快”,让那些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群众也能尽快跟上时代脚步、共享更多发展成果。靠着“慢火车”,乡亲们把土特产品运出去售卖,便宜的车票节省了不少开支;“慢火车”车厢变身流动市场,为当地农户搭建了销售平台……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一起搭上乡村振兴“快车”,“慢火车”肩负特殊使命,展现特别担当。

如果说“快”象征的是奔跑的姿态,那么“慢”传递出的就是守望的温情。“快”“慢”之间,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服务的温度,让每一次出行都变成美好的旅程。(潘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