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诸城儿女,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一生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

“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1925年8月,弥留之际的王尽美留下最后的叮嘱!他用短短27年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人格。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如今,在尽美精神的鼓舞下,诸城的父老乡亲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特刊此文,铭记先烈!

2021年4月4日清明节,我与王尽美同志的嫡孙王军来到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王尽美同志。此时,马保三同志的孙女马津也从北京赶来为马保三同志扫墓。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最上层,共有6个墓碑,王尽美和马保三的墓碑几乎挨在一起。走过王尽美墓前的马津,看到了王尽美的嫡孙王军,这是烈士第三代后人的首次相遇,当得知对方身份后,今年已经73岁的马津难掩激动之情,大声叫道:“你爷爷的照片是我爷爷找到的……”两位老人在了解对方的身份后,顿时倍感亲切。

她向王尽美同志的嫡孙王军讲述当年爷爷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找寻王尽美同志遗物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三:马保三孙女马津、左四:王尽美嫡孙王军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风云变幻,激流涌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热潮。中华大地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觉悟者和革命先行者,他们用星星之火点亮了赤色山东,照耀了中国革命的航程,王尽美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逝,时年27岁。

王尽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他幼年的生长环境及面对的阶级层面有着密切联系。当时北杏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收的粮食还了地租后就所剩无几。就是这样的年头,村里的地主们又要涨地租,从那时起,他就知道自己和他们不是一个阶层的人。王尽美的陪读生涯为他之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王尽美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饱经内忧外患、在灾难的深渊苦苦抗争的时期,国运衰微,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枪声、进步老师的引导、进步书刊的启蒙,使他逐步萌发出救国拯民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家乡后,他感到世界和中国都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决定外出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勤奋刻苦、求知若渴的王尽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临行前,他登上村前连绵起伏的南岭,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句:“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字里行间体现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远大抱负,也体现了他尽善尽美唯解放的理想信念。

王尽美同志以国家和民族复兴为己任,是勇于担当精神的典范。他出身寒微,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家境最为贫寒的一位,但却胸怀匡扶社稷、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誓以“尽善尽美唯解放”相砥砺,且以毕生精力躬身实践,宣传马列主义、创建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致力国民革命,用自己27年的短暂芳华诠释了什么是社会担当。王尽美同志在人生旅途上虽然只度过了27个春秋,但他的光辉形象却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与马保三孙女马津在马保三墓前合影

马保三(1888年~1964年2月15日),曾化名张炳炎,原名马鉴堂,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牛头镇人,共产党员。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委统战部长。

1924年8月,马保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寿光地方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他不惜卖掉一个自家场院。同时,他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在本村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牛头镇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寿光县委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马保三以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份,搜集枪支,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积极投入组织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他跑遍了附近乡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组成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敌后援队”,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被推举为总指挥和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成员。他们与日军英勇作战,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余人,拥有各种枪械近千支。

后来,八支队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马保三也由一名地方武装指挥官,成长为八路军的领导干部。从此,这支武装在山纵直接领导下,转战沂蒙山,驰骋鲁中南,粉碎了日寇无数次“扫荡”。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八支队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计毙伤俘日伪军10000多人,为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俩位先烈的后人,有着同前辈一样共同的信仰和理想。尽管包括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都不曾谋面,他们之间也互不相识,但同样的传承、同样崇敬先烈的精神,同样永保初心的使命和初衷,让俩位老人意外相逢。

而王尽美照片的故事,还要从毛泽东主席说起。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期,毛泽东主席找到山东参加第一届会议的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马保三,对他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山东要把王尽美同志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毛泽东面带笑容说:“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会议结束后马保三回到山东,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作了汇报。山东分局领导当即作出决定:安排专人负责寻找王尽美遗物。

寻找组首先带人来到大北杏村王尽美家,告诉王尽美的母亲刘氏毛主席非常关心王尽美烈士、并指示山东省整理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收集其遗物。王尽美的母亲非常难过地说:“遗物没有了,全让那帮土匪给抢走了,只是还有一些照片。”

原来,在1930年,当地土匪刘黑七趁军阀混战之机,占领了大北杏村。王家的一家老小为躲避土匪,就到庙后村亲戚家去避难。临行前,王尽美的母亲刘氏把王尽美读过的书、写过的本子,以及穿过用过的东西,还有王尽美的一张照片包裹在一起,放进了一口大缸里,准备把缸深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当刘氏把缸盖盖上,正要填土时,忽然又觉得不妥,就随手把缸拿开,解开包裹,把王尽美的照片取了出来,然后再把缸盖盖上,填一些土将缸掩埋起来。可是,这张照片该藏在哪儿呢?这时村外的枪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刘氏看到掉了一块泥巴的土墙,有了主意。她吩咐次孙王乃恩说,赶快去和泥巴。她随手扒开一块墙皮,把王尽美的照片用一张厚纸包好后,放在墙缝里,又在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封住。然后,刘氏就领着王乃恩急匆匆离开了家。

几天后,士匪走了。王尽美的母亲回到家中。家已被土匪翻得七零八落,埋在院子里的那口大缸也被土匪挖了出来,藏在缸里的所有东西都被洗劫一空。刘氏发现儿子的遗物全被土匪抢走了,心里难过极了。悲痛之时,她忽然想起藏在土墙缝里王尽美的那张照片。她转身查看,那块墙皮竟原封没动,儿子的照片肯定没被抢走。刘氏心里暗暗高兴。为了安全起见,从此那块土墙皮再也没有被打开过。为防止时间久了找不到藏照片的位置,以后每年抹墙时,刘氏都会在这块土墙上留下个记号。就这样,王尽美的照片在土墙缝里保存了近20年。

照片取出后,寻找小组的同志把王尽美的照片带回了济南交给了马保三,并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照片进行了翻拍保存,还选出了一张送到北京。毛泽东主席看后,给予了肯定。后来,这张照片就做为王尽美唯一的一张照片被宣传使用了。

常鸣 陈丽丽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