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种地吧》横空出世,它以一种“反常规”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激活了“种地综艺”赛道。

正好最近优酷上新了《岛屿少年》,但和《种地吧》那种不慌不忙love&peace的氛围不同,《岛屿少年》的出圈和吵架有关。即使不是综艺迷,想必最近也在热搜上看到过陈雨浓、董力、孙丞潇这几个名字——陈雨浓和董力被争议裹挟,孙丞潇挤进了愧疚赛道,《岛屿少年》凭人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声音:“《种地吧》是综艺纯元,后来的再多节目都不过是宛宛类卿”。

诚然,种田成为综艺行业的“显学”,各平台均在该品类发力,当然这些新节目也被冠以“XX版《种地吧》”之名。

那么,《岛屿少年》身上到底有没有《种地吧》的影子?《岛屿少年》究竟表现如何?在陪伴了《种地吧》一年零五个月,冷眼也来看看隔壁的这档新作。

冷眼保证公平公正,绝不拉踩。

《岛屿少年》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岛屿少年》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综艺,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需要由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艺立意。

《种地吧》的立意,是人和土地的共生。无论是制作团队还是“十个勤天”,在第一次踏上土地、挥舞锄头的时候,对于结果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这片土地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注重体验过程,等待未知结果,是《种地吧》的核心。

《岛屿少年》则不同,它是结果先行,少年们在嵛山岛是有着明确的要达成的目标——去建设激活这座岛屿。换言之,这档节目的立意,是少年们赋能土地,用他们的所学所知所长,为这座岛带来真切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节目的立意不同,故事线也自然有了差异。

《种地吧》的故事线很简单,而且呈线性,就是“十个勤天”是如何耕种土地、收获粮食的。十位少年从对种地一窍不通一步步学起,从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运化肥,到播撒种子、收获小麦、运营农场。在春耕秋收的时间流转中,少年们在逐步接近、了解着土地,土地也给予了他们回报。

而《岛屿少年》因为有了很明确的目标设定,所以它的故事线是网状的,在岛上学习技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现有的技能去匹配岛屿建设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十三位少年踏上嵛山岛,没有急着去和经验丰富的岛民请教学技能,而是先分成几组,去往岛上的不同地方进行调研。这些地方都是岛上有着商业潜力的地方,他们要去找这些地方存在什么需求,是因为什么没能发挥出原本的价值,而他们本身的特长又是否能够帮上忙。

换言之,《岛屿少年》中的十三位少年,更像是“嵛山岛主理人”,这座岛就是他们运营的商业项目,他们的故事线重点是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设开发岛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因为立意和故事线不同,节目的节奏自然也不同。

冷眼诚实来讲,《种地吧》刚播出时,第一期冷眼看得确实有些费劲,冷眼是一直坚持到第三四期才逐渐有了种“看进去”的感觉。这个问题,张绍刚老师在此前的在重叙计划沙龙中还特意做了说明。他说在剪辑的时候,他们是有意识压着剪的,就是要让整体节奏慢下来,因为种地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等待,也需要耐心的事情。

而《岛屿少年》目标前置,少年们要在有限的120天内,去完成诸多任务,这就注定了它的节奏必须快起来。

第一期节目,少年们乘坐渔船前往嵛山岛,船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打工场所。在航行的过程中,他们要帮着船老大打渔。这一段看起来像是闲笔,但冷眼觉得并非如此,正因为通过打渔他们才知道嵛山岛传统作业方式的艰辛,知道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这座岛上,也就get到了建设嵛山岛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二期上岛后,节目前20分钟少年们分组行动,大体摸清了岛上几个有商业发展潜力区块的情况,也弄明白了在这120天的岛屿生活中,有哪些赚钱的工作可供他们选择。中间15分钟吃晚饭并选出队长,转天正式会议少年们讲PPT阐述自己对岛屿建设的想法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不到90分钟的节目,已经介绍清了少年120天建设的完整开篇。

节奏快,意味着目组对流程有推动,比如给他们下发任务,或者提前总结好一些必要信息等,这对于有明确任务目标的《岛屿少年》来说是很必要的。在后续剪辑上,对内容主次把控得当,整体看下来观感是舒服的。

谁来讲故事?

谁来讲故事?

为什么说选角对于综艺至关重要?因为故事再精彩,也需要合适的讲述者。

《种地吧》故事线相对简单,而且需要团队齐心合力,所以节目突出的是“十个勤天”这个整体和团魂,这也是为什么提到《种地吧》大家会想到它的群像,想到少年们之间那种默契与和谐。

《岛屿少年》的核心是建设一整座岛,它需要不同特长与技能的人,所以它更需要突出“每一个少年”。

整体来看,这十三位少年的选角,和节目的需求还是非常适配的。前面我们提到过,在这档节目中,“建设嵛山岛”可以一个被视为商业项目,做项目则就像打仗,团队中需要有主攻手、辅助位还要有决策者,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冷眼看来,节目中的少年们大体可分为技术型、支援型、社交型和决策型四类。

技能型的少年,是嵛山岛建设项目中的技术担当,他们的技能恰好能补上这座海岛在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大部分人到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这其中既涉及外立面等美观问题,也涉及交通便利等功能性问题。罗圭甫和马琪芮这两位建筑系毕业的少年,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口型人才。他俩都参加过《令人心动的offer4 建筑季》,策划和汇报能力很突出,特别是马琪芮,他不止讲PPT的能力出色,而且很有大局观,他是最先敏锐地捕捉到嵛山岛的发展痛点,并且提出“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挖掘这个岛的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浩特和孙丞潇两位同样属于技能型,但他们和罗圭甫、马琪芮不一样。他们的技能初期多展现为对内支持团队发展。

这里要说一下,岛屿少年们要建设岛屿,但生活费方面也要自给自足,他们需要保证自己活下去的同时让嵛山岛变得更好。所以,“管钱”这件事很重要,而黄浩特是少年中为数不多有过顶尖公司从业经历的,他曾经在苹果上过班,在财务管理方面很专业,因此他被选为“财务总管”,负责赚钱KPI的制定以及生活费的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岛上生活需要吃饭,孙丞潇肩负着“喂饱十几张嘴”的任务。要知道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到家吃到好吃的饭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充满治愈感的事情。孙大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从目前少年们的计划来看,未来孙丞潇也会在岛上经营自己的餐厅,进一步激活岛上的商业业态。

还有一群少年,是支援型。他们也有着一技之长,但与当下岛屿最迫切的需求并不完全适配,所以他们先以机动的方式帮助其他人干活。丁真、徐菲、陈涛和张俊,就属于这类。

像丁真,他本身就懂干农活,但岛上不缺会干农活的人。所以他有时候帮着队长陈雨浓收拾宿舍旁边的荒地、有时帮牛在在做鸡窝,在罗圭甫和马琪芮组成的建筑组缺人时,他补位去帮忙做墙绘。徐菲,性格稳定拍照达人,和陈涛组成拍立得二人组,四处支援其他少年的工作。张俊,腼腆话少,干活卖力,摆摊日手作饮料几十杯,自己的饮料卖完了立刻去帮助其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屿建设不仅要埋头苦干,也需要和当地居民沟通,董力、牛在在和司俊逸就属于社交型少年。

董力的社会经验比其他少年要多一些,出门摆摊不忘顺手做调研,算是撑起了对外交际一片天;牛在在自带喜剧人天赋,而且心细,他总能先发现气氛不对,并极力缓和;司俊逸,口才达人,对外擅长汇报,对内善于解决纠纷矛盾,少年们几次剑拔弩张,他都是那个救火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团队还需要拿主意的人,也就是决策型,陈雨浓和刘胤君属于这类。

军人出身的陈雨浓做事偏向快刀斩乱麻,而且方式直接不怕得罪人。十三个人七嘴八舌讨论时,需要这样一个拿主意的人。刘胤君是那种能快速捕捉到核心需求的人,像摆摊日前夜,大家手忙脚乱准备东西,就是他想到要先做个表,去统筹所有人的时间,再安排其他事。

陈雨浓和孙丞潇的吵架事件,刘胤君和董力的冲突事件,则属于他们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想把事情快速解决推出一个结果,但方式方法出了问题,特别是陈雨浓当过兵,思维模式和做法可能和其他少年不一样,有冲突也是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说两位少年有坏心眼,冷眼觉得就有点过分解读了。少年血气方刚,有争吵也是正常。在孙丞潇准备烧烤的时候,陈雨浓第一时间去帮忙弄探炉;发现董力不高兴了,刘胤君立刻跑回房间去道歉,足以说明少年们的本性。

故事虽好,但仍需精雕细琢

故事虽好,但仍需精雕细琢

那么,目前《岛屿少年》已经播出九期,这个故事到底讲得怎么样?冷眼觉得,整体看下来是OK的,但细节上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冷眼看来,这九期节目中,其实第一期和第二期给人的感觉是最好的,叙事详略分明,而且让少年们快速进入了“岛屿主理人”这个角色。但从第三期开始,冷眼明显感觉到节目想说的事情太多了,导致内容给得太满。

首先,少年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岛屿建设与自给自足双线并行,少年们要一边琢磨着自己的温饱,一边去考虑怎么样的建设方式能够让嵛山岛长远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做的事情多,意味着他们接触的人变多,也就是人物关系变多了。本来13个少年之间就已经有足够多且复杂的关系线了,现在还要加上打工线结识的各位老板、建设线认识的岛民和政府工作人员等等。这同时也削弱了观众对每个少年的记忆点,因为出现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其次,太多要做的事情使得节目的内容要素也变多了。

有人说这是一档“班味十足”的综艺,少年们几乎天天都在开会;也有人说这是“荒岛求生”,看少年们为了生活费,顶着风雨摆摊吆喝,还有人说这是“孙大厨的美食time”或者“海岛版”《桃花坞》。

开会、打工、美食都挺好,可统统都塞在一档节目里,会给观众一种“太乱”的感觉,也容易弄不清重点。冷眼就看到有观众反映,这不是岛屿建设吗?为什么还要事无巨细地记录他们每天去哪儿打工、每天吃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第五期和第六期少年们打工赚钱的过程是促进少年之间感情的重要节点。通过几天的摆摊,大家开始逐渐了解对方。这一部分用大篇幅去记录是可以的。

但是后面又保留了打工结束大家在一起弹琴唱歌,孙丞潇做完饭后几个少年在厨房里跳舞,这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因为好的画面自己就会说话,其实打工结束大家一起回家那个情绪点已经给到了,不需要再通过这种大联欢的方式来告诉观众少年们的升华了。而且少年们都会录vlog记录生活,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多在正片中保留的必要。

不过从第八九这两期开始,少年们陆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任务,比如渔排养殖学习、支教等,并开始以此为主线进行深度学习。随着大家的一路升级专精,冷眼希望“事情太多”这点能在后面得到改善。

最后,是新的人物关系太多了。

飞行嘉宾孙怡来了两期下岛,但她的出现对少年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推动。而且据说后面还会有其他一系列飞行嘉宾。冷眼很疑惑的是,飞行嘉宾与少年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非来不可的必要?如果只是送物资+帮忙采买,那完全不需要单独给出一条故事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这些嘉宾是用自己的能力来适配岛屿发展的,那这种飞行的模式似乎又不足以把他们的特长发挥到最大。冷眼希望在后面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关于飞行嘉宾关系线的合理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节目想说的太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少年们需要干什么,观众没完全理解,但已经多线程的干起来了;人没认全,但已经吵起来了。

后续要如何避免节目陷入杂乱?冷眼觉得,有时候“慢慢来”反而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式。

毕竟全季有50期,节目先把故事线理清,有一条明晰的主线,一步一步上强度,完全不用着急。前期先让观众充分认识每一个少年。然后争取阶段性地去呈现成果,让观众知道“哦,原来他们做了这些”,而不是什么都放一些,反而让观众误会“他们好像也没干什么”。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岛屿少年》究竟好不好看?

冷眼个人认为,基本有了70分的水平。冷眼其实很欣慰,在有《种地吧》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岛屿少年》竟然打出了自己差异化的牌。

把种田与地方建设结合在一起,是个做出区分度的好办法。至于120天后的嵛山岛是迎来新生还是维持现状,就要看少年们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