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姓苟的“准爸爸”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吐苦水”,因为自己的姓氏比较特殊,从小遇到了很多尴尬。针对苟先生可否为孩子改姓的疑问,贵阳市公安局白云分局明确回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是可以到属地派出所为孩子办理姓氏更改事宜。贵阳市卫生健康局妇幼处也回应,孩子出生后,若不随父姓或母姓,在医疗机构办理出生证时,也可填写第三姓氏申请表。

相关媒体报道(图片来源:贵阳融媒问政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媒体报道(图片来源:贵阳融媒问政平台)

早在唐代就有人改苟姓为荀

苟为古姓,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有之。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苟姓人口约有43万,约72%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湖北四省。其中四川省最多,约占全国苟姓人口的29%。

由于“苟”与“狗”谐音,再加上存在“苟且、苟合”等负面词义,有许多当事人因为苟姓困扰,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苟”姓后人,向公安机关提出改姓申请。

2008年,河南荥阳一苟姓村民找出族谱,证明了苟姓祖上为“敬”,村民因此决定集体改姓为“敬”。

2018年,家住河南焦作温县南张羌镇的苟先生也曾向媒体反映,他的姓氏带来诸多不便,想给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改姓。

相关媒体报道(图源: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媒体报道(图源: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除了河南,陕西、甘肃、河北等其他一些地区,也不乏苟姓人成功改姓“敬”的案例。

其实,这样的改姓行为,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2012年9月至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在上塔坡村北清理发掘了148座墓葬,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主人名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职能相当于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

按照墓志的记载,他本姓“苟”,某年皇帝选拔出使少数民族的使者,他因为“贤”而入选。但他的“苟”姓容易在少数民族中引起争议,为了照顾民族风俗,故而在“苟”字上多加一横,该姓为“荀”。

姓氏学研究专家、中国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接受采访时说,苟姓来源于敬,早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过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加以避讳,于是便去“文”旁改姓苟。后来,敬姓由于与皇帝的名讳相同,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的现象。

还有一些人面临类似姓氏的苦恼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上述苟姓,现实中还有其他一些人面临着类似的姓氏苦恼,一些含有贬义性质的字用作姓氏,同样令人头疼。如在河南周口商水县周庄村,100多名村民因姓“骂”走红,许多人认为其寓意不好。

村民骂二伟回忆,上初中时明明已经报名,可名单里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查阅名单时发现“笃二伟”三个字。老师告诉他,看到骂姓后,以为“骂”字写错了,就给改成“笃”了。

此外,“史”姓、“操”姓等姓氏也常因“谐音梗”产生尴尬等。

另外,一些拥有特殊姓氏的人则面临“想沿用而不得”的困境。此前,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新闻引发关注。原本村民们的姓氏为“nià”,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姓氏源于对鸟的崇拜。

“nià”姓(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à”姓(图片来源:网络)

但因该姓氏无法在电脑系统中输入和显示,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办证等方面都遇到不便。“nià”姓村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好将其拆开,拆分为“鸟”和“甲”二字,从而组成了鸭子的“鸭”。

律师:虽可改名但应谨慎

针对给孩子更改姓名的问题,贵州北斗星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张怡介绍,姓名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的姓名独立决定、使用和维护的权利,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父母或者监护人有权为其决定和申请变更姓名。

“此外,根据《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八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十八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张怡说。

张怡还建议,姓氏作为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之一,其变更虽然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也需要谨慎对待。除了法律层面之外,还需要考虑孩子长大后对这一决定的接受度,以及改姓对家族其他成员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感受。

相关媒体报道(图源: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媒体报道(图源: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也认为,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如果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更改姓氏可能会造成行政和法律上的麻烦,例如在继承发生或购买保险时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亲子关系,改名后的相关证件也需要到相关部门及时更新。

“改姓应遵循公序良俗与文化传统,尽量避免改姓,若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姓,则要关注当地户籍派出所或户籍大厅的相关规定,在更改姓氏后,及时更新所有与姓名相关的证件和记录,避免后续麻烦。”付建提醒,通过历史溯源了解自身姓氏背后的文化源流,并基于此修改姓氏,不仅可以避免麻烦与尴尬,也能借此了解族系历史,传承族系文化。

公众对特殊姓氏应多一份理解尊重

其实,每一个姓氏,无论其是否常见,都是血脉传承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苟姓为例,根据记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卫国,当时有个名为苟夷的大夫,后代就以他的名字“苟”作为姓氏。另一个说法是苟姓来源于姬姓,是周武王的后代。然而,到了后来,这个源流极长的古姓,却因为谐音梗而成为了笑料和异类,恐怕也是苟姓祖宗们始料未及的。现代社会中,许多拥有特殊姓氏的人群,在社交、职场、家庭生活中,都可能面临各种不便乃至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媒体报道(图源: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法律框架内,尊重合理的改姓诉求,减少改姓的制度性阻碍,是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也彰显了人性化施政的温度。

然而,更为重要的,还是整个社会要对特殊姓氏多一份理解和尊重。面对特殊姓氏,忽略其历史流变,简单地用现代视角去曲解和调侃,甚至对其进行娱乐化、污名化解读,暴露的是一些人的无知和偏见,也不是一个成熟、包容的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减少误解歧视,营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环境,不妨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传播,加强正面引导,把特殊的姓氏文化当作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窗口,倡导尊重少数、理解特殊的价值观。只有社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姓氏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个人情感,才能让这些拥有特殊姓氏的人群,对自己的姓氏,多一些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少一些被迫改姓的无奈。

极目新闻综合齐鲁壹点、央视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西部网、河南广电都市频道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