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长征路上,有一位将领常常骑在马上看书,宿营后还要埋头写文章,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部小作,后人将他称之为多才多艺的儒将,也是视死如归的壮士。

“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敢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这是他即将冲向抗战一线之际写给家人的书信,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出身一介书生的革命将领真的用短暂一生与壮烈牺牲践行了诺言,他就是新四军领袖之一——袁国平。

袁国平儿子袁振威的笔下,有关于父亲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即便如此,他还是通过大量调研与史实为世人再现了这位爱国将领风采,又继承父母遗志成长为当代军中翘楚。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在湖南邵东,家中祖传弹棉花手艺,他却凭借天资聪明走入知识的殿堂,17岁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而后在良好的革命氛围下树立了端正的人生观。

19岁那年,在著名戏剧家田汉的影响下,袁国平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队学习,为他日后从事我军政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7月,随军北上投入北伐战争历史洪流的他,正式开启自己的军旅政治生涯,所到之处,他总会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方式来激发军民的爱国热情与斗志,尤其在红军力量逐步壮大过程中,他能通过报刊、传单、戏剧等等方式来强化政治宣传,推动我党政策和红军革命主张深入人心,争取更广大的群众支持和拥护。

1930年夏天,就在红三军团占领长沙后,时任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在扩红、宣传、镇反安民等方面的举措可谓成绩斐然,也得到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的高度赞扬,尤其在红一方面军诞生后,他兼顾政治工作的同时,还极为重视战士文化素质的提高。

当年,出自他手的《战时的政治工作》堪称红军政治工作经典教材,饶有成效地丰富和发展了红军战时政治工作经验。

可想而知,如此可遇不可求的政工人才对我军发展做出的弥足贡献,就连毛主席总结的抗大教育方针与校训都是对袁国平治学理念的总结得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组建,党中央委派袁国平出任政治部主任、东南分局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委员,是当之无愧的新四军领袖之一。

就在历经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后,皖南事变却成了这位革命家生涯的绝唱。

1941年1月14日晚上,因突围身负重伤的袁国平被战士们发现并强行带走,可他却坚持让大家丢下自己赶快突围,路过章家渡之际,他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你们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否则一个都出不去…替我向组织上汇报!这是党费…”

袁国平一边说一边挣扎着将笔记本和7块大洋交给副连长李甫,就在战士们纷纷为之落泪之际,只见他悄悄摸出手枪,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了自己。

“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是曾经袁国平鼓励战士们的阵前誓言,与其他革命领袖不同的是,他是用真正的身体力行践行了这一誓言,只可惜,牺牲时的他仅有35岁。

曾经,袁国平与妻子邱一涵育有二女一子,因为夫妻俩忙于革命事业,3个孩子自幼就被寄养在湖南乡下老家一度受尽欺凌,大女儿13岁成了童养媳,二女儿殁于贫病无依,小儿子袁振威还曾牵着双目失明的祖母讨饭度日。

直到1946年,袁振威才来到上海与从事地下工作的母亲团聚,只可惜,邱一涵在1956年撒手人寰,年仅49岁,唯一的儿子是在父母昔日老领导、老战友的关怀下渐渐成长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父志、承父业,长大要当兵。”

这是幼年时的袁振威立下的远大志向,而他也在我党培养下成长为一名海军军官、军事学教授、海军作战指挥学博士导师。

时至今日,已经85岁高龄的袁振威依旧奋战在我国海军发展第一线,身为我军文职少将,世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袁国平的才华与风采,父子俩都是国之栋梁。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袁国平的精神终将影响更多的后辈砥砺前行、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