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去治愈。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两种教育,一种是基础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虽然家庭教育的好坏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但它却能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药家鑫案时隔多年,依旧被人们热议,原因正是其背后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

药家鑫,作为一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在面对车祸与杀伐时所做出的决定,令人匪夷所思。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为何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手段?

2010年10月20日晚,正在音乐学院就读的药家鑫开车经过高校外的路段。由于光线较暗,他觉得这条路上应该不会有太多行人,于是加速行驶。

突然,他感到车辆撞到了什么。惊慌之下,他迅速掉头查看。

被撞的人是28岁的张妙,她是大学城里的一名女服务员,当晚下班后如常骑电动车回家。虽然车祸使她受了轻伤,但张妙神智清醒,能感觉到疼痛。她一边检查伤处,一边发出痛苦的呻吟,并抬头试图看清那辆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家鑫下车查看,带着包走向张妙。他注意到张妙疑似在记下他的车牌号,又见她衣着朴素,像是来自农村。此时,药家鑫内心的恐慌与紧张突然爆发,情绪失控。他从包里掏出新买的水果刀,对着张妙连捅八刀。

张妙倒在血泊中,药家鑫惊恐万分,迅速逃离现场。在慌乱逃跑的过程中,他又撞倒了两个人。

之后,药家鑫接受警方问时,并没有提及他杀害张妙的事情。即使回到家中面对父母,他也迟迟不敢开口。然而,张妙的家属很快得知她的死讯。经过现场检验,发现张妙除了撞伤外,还有多处致命的刀伤。由于她的交际圈很窄,没有与人结怨,肇事司机成为了最大的嫌疑对象。

警方在调查凶手时,药家鑫躲在家中,惶惶不安。他的父母只知道他撞了两个人,却对张妙的事情一无所知。三天后,药家鑫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段瑞华,在那次事故中,他可能还杀死了一名女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段瑞华哭着打电话给丈夫药庆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庆卫匆忙赶回家中,要求儿子立刻去自首。随着真相浮出水面,药家鑫的残忍行为引发了无数人的愤慨。他明明可以选择扶起受伤的张妙,打电话求助,并按正常程序处理事故,但他却选择了刺死她,以掩盖自己的错误。

更让人愤怒的是,药家鑫在到案后供述,杀害张妙不仅是因为害怕事情败露,还因为她的穿着让他认为她来自农村,担心她会纠缠不休,影响到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言辞显得极其自私狭隘,容易让人误以为药家鑫出身高贵,实际上,药家鑫的父亲也来自农村,家中亲属大多也在农村。

药庆卫得知真相后,无法理解儿子为何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站在常规角度,药家鑫撞倒张妙,只需道歉、赔偿并承担责任即可,但他的行为却表现出对生命的轻视,与他平时在熟人中的印象截然不同。

而在亲友、邻居、同学等熟人的眼中,药家鑫一直是一个安静内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从不主动惹是生非。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严格,但在物质上总是满足他的需求。因此,当他沦为杀人犯时,周围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直到药家鑫在回忆中陈述自己的经历,药父也进行反省,造成悲剧的诸多细节才逐渐被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上半年,药家鑫被拘期间,记者找到了他。药家鑫低头盯着自己的双手,那双手以前常被人夸赞适合弹琴,如今却沾染了鲜血,和他的身份一样,已是天壤之别。药家鑫说完这些,不敢直视镜头,眼眶泛红,开始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

药家鑫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曾在部队受过训练,希望儿子为人正直,对他要求严格。在这种严格要求下,药家鑫的物质需求却总能得到满足。例如,案发前不久父母为他花十多万元买了车;小时候他对音乐产生兴趣,喜欢弹琴,父母便为他买了琴。

然而,提及这些本应是美好的亲子回忆,药家鑫的脸上却没有任何喜悦之情,反倒眉头紧皱。他轻描淡写地谈起对父亲的印象和评价,这段话传到药父耳中,让他大为震惊。这段话也引发了许多关注案情的父母的深思,为什么看似正常的教导会让孩子心理扭曲,最终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