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撞的,你干嘛去扶?”

这是2006年,年轻人彭宇好心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告上法庭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王浩对彭宇的反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话一出立马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民众愤怒,被称为中国社会道德水平的倒退。

现如今17年过去了,当时那位饱受口舌的王浩法官生活得如何?

«——【·扑朔迷离的真相·】——»

2006年时,忙着赶公交车的徐老太不幸与下车的人相撞,倒地后便陷入昏迷,周边并没有人去扶她,这个时候彭宇出现了,据他所说当时他刚刚从公交车上下车,见此便上前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将徐老太搀扶起来后,便与另一个姓陈的路人一起将老太太送往医院,他不仅及时给老太太的儿子打去电话,还十分热心地留下二百块钱的医药费,才默默离开。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他便被人告上了法庭,而原告正是徐老太的儿子,他们一家声称是彭宇将老太太撞倒后又折回来以救命恩人的身份将老太太送往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由于当时基础设施落后,发生事故的地点碰巧没有摄像,于是尽管双方各执一词,但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来说明真相如何,这个时候警方想起来了那位姓陈的路人。

他是这起事件的见证者,如果他能够提供线索那么案件将很快被侦破,但是这一路人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他听到惨叫的时候,被告距离老太太有几米远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他还被叫到了警察局陈述他看到的全过程,并且已经做了笔录,但是到了开庭的日子,这份笔录却不翼而飞,警局给出的解释是他们最近在装修,可能是那个时候丢失的。

由于这一案件的证据不足,因此法院并没有给出最终的判决,等到第三次审理的时候,这份失踪的笔录竟然又以照片的形式出现了,照片上还显示当时被告人已经承认自己撞倒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件仍然处于僵局,这个时候被告写下来一份陈述交给了媒体,哭诉自己好心好意去帮助别人反而被讹诈,报道一经发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公众纷纷谴责老太太一家利欲熏心。

这给法院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压力,事情的最后就是法院既没有同意老太太一家的索赔,也没有判处被告无罪,而是要被告赔偿徐老太一家4.5万元,然而双方对这一结果都不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案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得人们之间产生深刻的信任危机,连公众也为被告叫冤。

«——【·判决原则·】——»

但是从法律层面来说,在分配责任的时候存在两个原则,分别是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前者是根据涉案人的过错来分配责任,这也是应用较广的判案原则。

但在这一案件中,由于缺乏证据来证明双方行为主体的过错,便启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原因在于如果不对没有过错的行为主体分配责任,那受害方便要承担全部赔偿,这有损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缺乏关键性证据,行为主体又各执一词、争论不下的背景下,此次案件的法官才提出来这一原则,因此被告才被判处予以徐老太4.5万元的赔偿。

虽然这在公众看来的确存在讨论的余地,但是这一案件也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规定判决的,那又为何会引发社会普通公众如此不满的情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官的惊人言论·】——»

其实引发公众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王浩法官的一句话,当时在法官提出扶起人的目的时,被告坚持说自己单纯是乐于助人,这时他立即凭经验说“既然不是你撞的你又为什么把人扶起来。”

也许在他的经验中只有撞人的过错方才会将受害者扶起来,但这句话在公众耳朵中却格外刺耳,难道自己好心帮忙还要被贴上撞人者的标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事件在法官这句话的加持之下很快就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时至今日面对倒地的老人时人们大多选择冷漠地离开,生怕自己背上官司。

正是这一原因使得近几年发生多次被人们无视的受害者因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而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时志向·】——»

这个法院的工作人员也感到十分委屈,因为他的判决完全是按照法律条款进行的,难道就因为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就要让其多年的努力烟消云散吗?

他出生在江苏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立志要成为一名法院工作者,为受害人声张正义,为我国的法治事业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梦想的刺激下,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成功考入了南京大学的法学院,与自己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快便通过了司法考试,顺利的进入法院机关。

事实上,自从他实现梦想以来,他在这个岗位上也一直兢兢业业地付出,解决了不少难题,秉持着独立司法的原则,他坚持法院工作不应被舆论引导,法律才是唯一的准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次案件中他短短的一句话却葬送了他整个职业生涯,儿时的梦想破灭了。

«——【·相关人员的现状·】——»

在这起案件刚刚结束的时候,感到委屈的他也曾在社交媒体上澄清自己的言论,也诚恳的道歉,但是网友却不愿予以原谅,就连他的联系方式也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通道。

看着充满侮辱性的字眼儿时,他也曾后悔,不久之后他便接到了上级的调令,由于他的言论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于是将其调往一个十分清闲的办事处,这让他一直痛苦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徐老太一家也非常凄惨,虽然获得了几万块的赔偿,但也成为公众眼里利欲熏心的小人,不仅没有知恩图报,还像被农夫救下来的那条蛇一样反咬恩人一口。

还有一些十分激动的人经常去按她家的门铃,各种媒体为了热度也是三天两头的往她家去,平时走在路上也要被别人戳脊梁骨,有时还会被谩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躲避骚扰,徐老太一家悄悄地搬走了,一直到这件事情慢慢平息下来才敢偷偷摸摸地搬回来,一直到老太太去世她仍然背负着恩将仇报的名声。

而被网友声援的彭宇也在不久之后辞职了,并且没有再发声,他的电话号码也无法拨通,至于他的去向更是无人知晓。

这起在社会引发强烈讨论的案子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17年的时候,最高法院发出的一条长长的微博,这一案件才终于等来了尘封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一些细枝末节对被公众声援的被告十分不利,在第二次审理的时候被告曾经承认自己那个时候的确撞到了人,但是绝对不是徐老太。

到第三次审理该案件的时候,徐老太的儿子又拿出来丢失笔录的照片来证明彭宇曾经亲口承认自己将徐老太撞倒在地,但是被告却坚持认为照片无法作为无证,即使警方证明照片为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这两次庭审的结果,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的确是被告撞到了徐老太,但是也对他的处境十分不利,然而公共舆论的发展还是将这一案件推向了不可控制的方向。

直到老太太去世几年之后,当初的被告再次承认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反应过来他是利用舆论的风向将自己包装成了受害者的模样,唱了一出贼喊捉贼的大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可怜了当初的法官因为一句错话使得自己为之奋斗数年的梦想一朝破灭,也可怜老太太一家被指指点点数年之久,甚至去世的时候也要带着骂名。

«——【·道德难题·】——»

事件的发展使得这样的问题成为无法选择的两难之境,如果选择帮助他人拿自己很可能会被一些无良之人讹诈,如果选择不帮,也会使得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

在2019年的时候,三名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倒地不起的老人,孩子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没有多想便上前去扶老人,结果反而成了老人口中的过错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地方同样没有监控,所幸孩子的父母找到了这一事件的目击证人,这才洗脱了孩子身上的“污点”,但经过此事之后相比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去随意帮助他人了。

而当人们长了记性时悲剧再次发生,在2011年的时候,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姑娘在马路上被车撞倒,大概是因为此前彭宇被讹诈事件的影响,十八个路人纷纷漠视,没人上前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躺在路上的小姑娘不一会儿又被一辆货车碾过,直到一位拾荒者看到的时候才将其送往医院,但是经过几天的抢救,孩子还是因为伤情过重不幸离世。

如此多的惨痛教训使得人们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究竟是应该冒着被冤枉的可能上前救人,还是应该将一条鲜活的生命视若无睹,这成了一道道德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道德上不同成长背景的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但是我们起码可以通过健全法律、司法来缓解这一道德难题。

司法应保证舆论在案件中的知情权,但也要保持独立司法的立场,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