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程浩

临近暑假,红瓦房村的游客多了起来。夏日雨后,日头还没露脸,漫步村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雨水沿着房檐、树叶滴落下来,滴在游客身上。田野里的庄稼、散落在各处的古树、精心设计的民居、路边开得正艳的小花,一切是那么和谐而美好。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的红瓦房村,结合全市打造的“清凉曲靖 避暑天堂”品牌,通过盘活村内老宅、民居、古树、池塘等资源,以“乡愁”为纽带,吸引游客打卡,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的古树群。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村外,趁着雨歇,农户赵朝兴穿着雨靴在地里忙活。眼看自家的三四十亩烤烟到了现蕾期,再过半个月就要烘烤,他和妻子忙着给烟株封顶打杈。“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不能耽误啊!”他边忙活边说。

55岁的赵朝兴栽了近三十年烤烟,早年在自家地里栽,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不高,每天起早贪黑,日子仍然过得一般。

前几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了,闲置土地多了,如何利用起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政策引导下,赵朝兴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烤烟,他和妻子把精力全用在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内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除了使“蛮力”,赵朝兴两口子也用巧劲。因为规模大,且地连片,他家的地深耕、起垄、打塘都是机械化,比牛耕效率高多了。管护期间,他从附近合作社请人用无人机飞防,比背着药桶效率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那一年,赵朝兴家种了三十多亩烤烟,毛收入超过20万元。尝到甜头的赵朝兴此后保持每年三四十亩的种植规模,收入比较稳定。前两年,靠着种地赚的钱,家里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老房子改造成的民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这两年,曲靖市打造“清凉曲靖 避暑天堂”品牌,红瓦房村结合离城近、靠山面水的优势,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村里盘活闲置老房、传统民居,修旧如旧,再植入旅居民宿、特色餐饮、“原乡市集”等业态;用好村内名木古树、池塘、水库等资源,“就地取材”改造古树庭院、叠水景观、星光露营等公共空间;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农耕体验区、研学基地、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等文旅场景,真正将闲置资产、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个院子之前是猪圈、牛圈,村里把它改造成咖啡小院。你们看,多舒服!”指着一栋玻璃窗与土基房有机结合的房子,赵朝兴说。

“这些老房子好多年没人住,村里引入第三方公司,把它打造成民宿,吸引游客入住。你们看,是不是挺好!”指着一排用老房子改造成的民宿,赵朝兴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内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打造了这么些业态,村民们咋共享发展成果?“村里组建了村集体公司,按照‘一次经营收益、二次合作分红、三次共同享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村集体公司60%的收益留给村民,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红瓦房村一名村干部说。

自去年9月开园以来,红瓦房村“红”起来了,先后吸引游客28余万人次,集体增收50余万元,227户农户户均直接增收1100元。2023年,红瓦房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名单。

村里游客多起来了,赵朝兴和家里人合计把原先的老房子也改造改造,租给别人做生意或自己经营。他还打算开家农家乐,让游客们来了尝尝农家菜,顺带把自家日子再往前奔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