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是腾茬换季的关键时期,在扬中市广袤田野间,金黄麦子颗粒归仓,绿油油的秧苗也已全部下田点缀着沃土,为农田“换新衣”孕育新一轮的希望。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今年扬中市的夏收夏种有些不一样。 在田间地头听到了不少农民朋友的心声:“小种子也能成大事儿”“今年小麦收成比去年还要好”“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种田感觉越来越轻松了”……大家纷纷为今年夏收夏种的变化点赞。 追“芯”求变向发展农田焕出新生机 这次小麦夏收,从油坊镇鸣凤村种田大户宛学金承包的田块传来好消息,此次夏收小麦产量再创新高,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这让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他,种田更有了盼头。 记者了解到,宛学金承包的田块这次夏收小麦的品种为镇麦15,经过两年的时间,平均亩产从原先的450公斤到如今的500公斤,今夏350余亩地共产出180余吨小麦。宛学金说,“我们种田的就怕种子突然换了影响产量,当初为了打消我们这些种田大户的疑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组织我们去试验田里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后来在种植过程的几个关键期也都给了我不少指导意见。去年下半年推广中心更是根据此前试种经验给我制定了一套方案,改变了原先的种植思路,为今年小麦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宛学金种植的镇麦15是此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品种安全测试展示基地的试验品种。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站长郭凤梅介绍,试种、评定、推广优质小麦、水稻,一直是种子站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次收割的10个小麦新品种最终实际平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的有5个,其中扬麦33实际平均亩产位居榜首为596公斤,我们站里计划接下来把这个品种推荐给扬中市的广大农户。” 另一边,在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品种安全测试展示基地的试验田里,经过甄选培育的扬农香稻108、裕丰糯446等11个水稻新品种、新品系目前已经完成了移栽工作。 接下来,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对这批试种水稻采用优中选优的选拔标准,为扬中市广大农户更新“种子库”,让农田焕发新的生机,让农民增产丰收,助力地方种植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构建全链有新招减损增效增亮点 如果说良种、良法、良田是实现农业生产稳产增产、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那减损增效就是让粮食颗粒归仓的有力保障。今年,扬中市夏粮收储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谢大毛是扬中市新坝镇的种田大户,共承包了300余亩地种植小麦、水稻。他告诉记者,今年粮食收上来再也不用担心烘干、收储的问题。“我们新坝地区也有了粮食烘干中心了,从田里收割到拉过去烘干,从收到储实现了‘一站式’,路上只需要二三十分钟。”据悉,新坝镇地区的这一烘干中心,是由立新农机合作社投入550万元建设,从5月25日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日烘干处理能力300吨,可以收储6000吨左右的小麦。 扬中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科朱凌介绍,今年扬中市新增粮食烘干中心2处、移动烘干设备1台,使得扬中市粮食日烘干能力增加380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还成立了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立联络机制、对应急机具登记造册,做到关键时刻要能拉得出、顶得上,解决抢收、抢种、抢烘问题。 此外,扬中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科还在机收减损上下起了功夫,开展了夏季主粮作物机收减损监测调查工作,从扬中市6个粮食主产镇(区、街道)抽取了新坝镇和三茅街道作为机收减损的监测点,经过专业测算得出,今年扬中市夏小麦机收减损率为0.92%。朱凌表示,减损就是增产,这是在扬中市首次开展小麦的机收减损监测调查工作,通过测算出的损失率,后续对农机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减少使用机械收割带来的粮食损失,从而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打造种植示范点产业赋能再升级 当前,在新坝镇雷公岛,这里1050亩农田含“绿”量拉满,作为去年扬中市创建的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片,今夏这里收获的小麦产量、品质十分喜人。 记者从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该示范片此前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镇麦15和扬麦30,今夏平均亩产477公斤,高产田块亩产达548公斤。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晓勇介绍,雷公岛1050亩农田采用集成应用绿色高效技术种植小麦。全面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结合、生态绿色环保要求,以秸秆机械还田、机械深耕、小麦机械匀(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综合绿色防控等为主要技术重点,应用率达95%以上。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该示范片还推进了粮食生产向产业化发展,通过在示范片内推行落实小麦订单种植、产加销一体,品牌营销等经营模式,从而带动扬中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 自2023年以来,扬中市创建了省级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1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千亩示范片1个,水稻绿色防控基地1个,稻麦田杂草周年综合治理示范区1个,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个。 “通过一系列示范区、示范片、示范方创建,起到了有力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全年的粮食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