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记者走进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里有水稻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大豆研究所等6个机构,主要从事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育种、栽培及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吉林省南部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科院副研究员刘宁宁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技术人员查看水稻长势情况,对比分析新品种成熟度。(资料片)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通化市农科院注重在“一粒种子”上做文章,紧盯千亿斤“吉林粮仓”这个目标,深入开展科研,培育优良品种,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6个,取得了一系列抢眼成绩,获得国家和省市鉴(审)定科技成果61项、省市级科技奖和推广奖10项。其中“通系943”获得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通育269”“通系945”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定(粳稻)金奖、“通禾861”获得全国第七次优良食味(粳稻)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科技学院合作开展水稻香味、糯性等基因编辑工作的“通禾”系列,目前与东北师范大学共同筛选的2个新品系已经进入吉林省区域生产试验。同时,与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展重离子束诱变选育技术,以“通禾899”为受体,经诱变处理已经选育出3个新品种,利用该技术目前已有大量新品系育成。

针对吉林省土地土质地况不同实际,通化市农科院分别开展早熟耐盐碱、重离子束诱变、适宜轻简化机械直播、功能型稻米4个育种方向,目前有2个新品种已结束吉林省水稻公益试验、4个品种结束科研联合体试验。此外,还有11个新品系在全省耐盐碱组、优良食味组、中熟组参加试验。

最大变量背后,是一代代农业科研人员励精图治、潜心钻研的情怀与担当。

玉米是通化市主要旱田品种,通化市农科院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的玉米通单系列“利用DH 育种技术创制新种质及培育新品种”项目,创制优质玉米DH 系30份。与此同时,该院承担了全国玉米产业体系建设项目,鉴定和培育适宜通化地区的耐密抗逆高产玉米新品种。围绕密植丰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集成密植精播与群体调控技术、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等5个方面,在通化地区建立玉米密植丰产高效技术模式1套。通过示范田规模化生产,实现玉米单产提高10%以上,减少施肥施药次数1-2次,降低化肥农药用量2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10%-15%,提高生产效益10%-20%,为完成全市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几年来,获奖的水稻、玉米品种在通化地区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占比达20%-30%。刘宁宁说:“通化市地形复杂,有山区、半山区,还有平原区,不同的区域种植的品种对土质条件都有很高要求,种植品种需要多样化,防止品种过于单一出现病害虫害大面积发生的状况。”

“种子好,收益就有保障。”刘宁宁表示。目前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及大豆种质资源整合与鉴定,大豆新种质资源创制,大豆品种多点鉴定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院里展开多点种质筛选鉴定,共有46份本课题创制资源进入东北中部公主岭试验点进行种植鉴定,有3个省级已审定品种参加了今年北方春大豆国区试验及国家联合体试验,通过中国农科院代为南繁方式,已顺利加代200余份高世代、高油材料,加快了高油大豆育种进程。

通讯员:王腾龙 记者:孙亚光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责编 | 刘雁冰 史林丹 编辑 | 杨双源

 种子强“芯”记——通化市农科院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种子强“芯”记——通化市农科院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种子强“芯”记——通化市农科院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种子强“芯”记——通化市农科院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