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7月2日消息(记者鲍玉婵)在江淮分水岭的怀抱中,有一个曾经贫瘠的村落——安徽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而今,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三牛”书记的领头人——孟凡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系村民的“三牛”书记孟凡余(赵陈博蔚摄)

毅然返乡,他,甘为孺子牛

义井镇红桥村曾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缺水易旱,种地种不出几个钱,养家糊口都困难。也正是因为受够了这里的贫穷,2012年,事业有成的孟凡余毅然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跳回农门”,回到红桥村,肩负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

刚回到红桥村时,红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发挥出的作用极其有限,甚至一到年底,都有一群人到村委会来要钱,村委会不敢开门,上班时间都要把门锁起来。这可怎么树立起让群众信任的形象呢?孟凡余知道这种情况后,默不作声地从公司拿了十几万回来把村里的账结了。

而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解,孟凡余没有退缩,他逐户走访,了解群众疾苦,甚至自掏腰包为贫困户送去温暖。在他的心中,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像一头默默耕耘的孺子牛,用真情和汗水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他的坚持下,群众的心渐渐暖了起来,“信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悄然扎根。

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想要发展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村“两委”成员有时会情绪低迷。为了调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孟书记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村委会食堂,炒上一锅蛋炒饭,然后挨个给“两委”干部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吃饭。每天早晨的这场早餐会上,孟凡余会与大家说家常,聊心里话,鼓励大家在工作上再接再厉,尽自己所能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一碗碗蛋炒饭,凝结着孟凡余对“两委”的期待,对红桥村的期待。慢慢的,大家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干事的劲头越来越强劲,一个坚强的红桥村“两委”干部队伍建立了起来,大家聚合起闯的干劲,拼的意志,共同吹响起攻坚克难的号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凡余和乡村干部交流沟通(赵陈博蔚摄)

筚路蓝缕,他,甘为拓荒牛

面对红桥村的贫困现状,孟凡余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化压力为动力,成为了一名勇于开拓的“拓荒牛”。他深知,土地是农民的根,也是增收致富的基础。

2018年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孟凡余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土地流转、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5700亩高标准农田,统一经营,村民入股分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功夫不负有心人,改革的结果振奋人心。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4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红桥村从一个薄弱村成为了经济强村,探索出了一条红桥之路,“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了全市学习的经验。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0万元。

“红桥之路”的终点是共同富裕,这条路起初并不平坦。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将田地里的老坟迁到新建的公墓去,很多村民觉得这是祖坟,不愿意迁走。孟凡余身先士卒,主动带头迁坟,并带领“两委”成员一个个到村民家里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走破了鞋,磨破了嘴皮子,终于争取到了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仅用45天就完成了迁坟1200余座的艰巨任务。

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后,当季就种植了大豆,为了缓解村“两委”经营土地的压力,孟凡余带领村干部不断尝试,创新发展路子。2020年,红桥村种植的油菜、小麦、高粱等经济作物喜获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

今年,红桥村有了自己的农事服务中心,第一季的小麦和油菜刚刚丰收,高粱和玉米也已经冒出了新芽,一望无垠的田野预示着丰收,农民的脸上写满了对小康生活的期待,以“红桥经验”为内核的发展模式在全县推广,开花结果,奏响乡村振兴路上奋斗的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凡余向记者分享葡萄丰收的喜悦(赵陈博蔚摄)

鞠躬尽瘁,他,甘为老黄牛

2019年,在红桥村的土地流转到村,村里为改良土壤质量,种植了5000亩大豆。到了收割的时候,孟凡余坚持在一线组织收割,带头劳作,晚上更是收割到夜间2点。收割期间有住在附近的群众来捡掉落在地里的黄豆,孟书记便带领村“两委”全天24小时都在田间维持秩序,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黄豆一旦收割就必须抓紧晾晒,村里的广场和封闭道路上堆满了晾晒的黄豆,但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说凌晨5-6点有大雨,晾晒的黄豆都没有归仓,如果不赶在下雨前将黄豆归仓,村集体便会遭受重大损失。心急火燎的孟凡余带领村“两委”干部及党员都在争分夺秒地把晾晒干的黄豆归仓,眼看着大雨欲来,仅凭十几个人根本完不成这个工作,看到他们拼命的身影,村里的群众坐不住了,“书记为了我们都晒黑了,我们也不能干看着!”有人用自己家的电瓶三轮车帮忙运输,有人自带农具帮忙装车,大家共同发力,拧成了一股力量强大的战力绳。凌晨5点,经过了所有人整整一夜的努力,所有的黄豆顺利归仓。孟凡余看着满仓黄灿灿的豆子,看着劳累了一夜的干部和群众们,孟凡余眼眶红了,“大家都辛苦了。”一句话字短意长。6点,倾盆大雨哗哗地下了下来。

2020年的雨季来得太过突然且迅猛,刚刚种下去的高粱地里积满了水,时间一长高粱会绝收的。还在合肥洽谈合作的孟凡余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冒雨从合肥连夜驱车赶回村里,布置应急防汛工作。到高粱地查看情况时,他说:“要赶快组织排汛工作,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损,土地既然被我们流转过来了,我们就要对老百姓负责,绝不能让大家蒙受损失!”说完,便自己披上雨衣到田里排水,穿着鞋不方便干活,他索性脱了鞋子,光着脚干。

这场大雨连续着下了好些天,庄墓河水位暴涨,不少村庄都有淹没的风险,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干部转移群众,孟凡余依然是冲在了第一线,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能走的就扶着走,常年卧床的就背在背上带他们转移,一定要保证村民的生命安全。背了不知多少人,汗水和雨水早已经湿了全身,当得知最后一个群众安全转移后,孟凡余才松了口气,一下子摊倒在了地上。

又是一年雨季,红桥村早早地做好了防汛和排涝的准备工作,有了雨水的滋润,田里的高粱苗一天比一天高。孟凡余仍是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地冲在一线,他的脚下是红桥村的泥土,心中是对党不变的信仰,手上是使不完的牛劲,脑中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妙方,而身后,是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情怀闪耀的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