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浣纱终别离,断缆身负家国义。 7月13日至14日,舞剧《西施》将以翩跹之姿降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重现流传千古的爱恨情仇。国家级团队携手青年舞者来到申城,以一代名姝的传奇故事吹开弥漫在历史迷雾,将西施的绮丽一厘一毫填进这座风情万种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西施文化的推广,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受聘为诸暨市文化艺术顾问。在她看来,舞剧《西施》从年轻人的角度,完成了对经典IP的全新解读,很有心意,也很有想法。"舞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形式,尊重当地的文化,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一方水土,这是我想传达给年轻一辈的精神,这是一种启迪,地方文化与舞蹈艺术应是共生创作,生生不息的。"杨丽萍说。

以舞为媒,追寻美的旅程

千里平沙地,沉鱼入华亭。舞剧《西施》的故事从西施与郑旦断缆离乡,奔赴吴国开始。吴越之间终有一战,越王卧薪尝胆之日终在其日夜淬炼兵火中走向尽头,西施与范蠡面临着困难抉择,是长相厮守还是身赴大义?

在近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施的美丽、智慧和奉献精神,已从传说凝结成了一种精神与文化,这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更是世人对人性美好的永恒梦想。"我想做的东西可能要更‘虚’一点,我希望创造的是一种共鸣,我带着我的东西进来,引发你的思考,你把自己的经历、学识交换给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舞剧《西施》总编导王韬瑞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演以来,《西施》自西子湖畔的杭州扬帆起航,途径长沙、武汉、宁波等地,一路南下来到广州、珠海、深圳,将西施的沉鱼之姿,映照在祖国的山海之中。上万名观众走进剧院,走进西施的传奇中。这部新作以翩跹舞姿带领观众们走过春秋历史的画卷,以美为名,以舞为媒,带领大家体验一段追寻美的旅程。如今,《西施》的足迹又来到了申城。相传,这座城中有着西施诞女的古河道——女儿泾。

舞剧《西施》出品人、总制作人谢琼表示:"西施是一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女性的榜样,因为这部作品,让我感悟到了西施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这是一场探索女性成长与蜕变的绽放之旅。"

融入非遗,舞段火爆出圈

舞剧《西施》中的舞段各有亮点,向观众一一展现了范蠡的赤胆忠心、勾践的忍辱负重、郑旦的豪爽跳脱、西施的秀外慧中与慷慨赴义。

西施的代表舞段"响屐舞"队形变幻莫测、舞姿婀娜优美、音乐欢快跳脱。西施与众宫女脚蹬木屐、裙缀小铃,在不断铺陈变化的木板舞台上翩翩起舞。木屐与木板碰撞的回声"铮铮嗒嗒",舞者裙上的铃铛"叮叮当当", 相互交织成一支欢快的交响曲。这段舞蹈视频在各大平台火爆出圈,全网获得几十万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剧还引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元素,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编导别具创新地将"船拳"融入越王练兵段落的编舞,化拳为舞,于方寸之间舞动乾坤。巧妙地借助道具,展现出战士们在船头演练厮杀的雄姿英发;再通过多媒体的光影助力,营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浑气魄;铿锵有力的鼓点,仿佛传递着越王呼之欲出的复国之志,看得人热血沸腾。

虚实交错,演绎东方美学

在舞美设计上,《西施》主创团队为观众营造了两层幻境:一层是西施对于爱情的幻想,另一层是勾践为了复国大业为吴国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假象。两层幻境通过倒置的舞台布景来呈现,亭台楼阁、山峦舶船都被倒置在了舞台上方,呈现一派镜花水月之像。镜像不仅是为了舞台呈现的奇妙,更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共鸣。

无论是在舞美还是舞段的设计上,《西施》都摒除了传统、刻板的形式"美",将东方雅韵与现代极简相结合,给观众留足想象的空间。舞台布景整体为纸雕质感,配合留白的灯光艺术、虚实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元素极简化,打造极具东方极简美学特色的舞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施》注重东方极简美学表达,留白艺术贯穿全剧。 一船一桨一空地,潺潺溪水身前过,一方红绢两花烛,礼成人去空成欢……这些,皆因留白而生想象,因想象而丰富。在空灵含蓄之中,给观众留有无限遐想的空间。

作者:宣晶

文:宣晶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